台灣產業創生平台於10月25日舉辦年度盛會——「2024年台灣企業升級轉型論壇:從亦步亦趨到脫穎而出」,會場吸引近300位各界菁英與會,除了由台灣產業創生平台創辦人暨董事長黃日燦發表最新出爐的《2024年台灣企業升級轉型調查白皮書》,另外也宣布正籌組企業再造基金,鎖定需要轉型、但財務績效指標偏低的成熟企業,提供資金、人才、專業管理顧問等資源,為企業再成長注入新動能。
以下為本次論壇的重點內容摘要。
劉鏡清:少子化、碳稅壓力俱增,企業轉型不能等
深具產業實務與顧問經驗的國發會主委劉鏡清,以他自身在康師傅與IBM的工作經驗為例,強調有錢的時候不改革,沒錢就沒辦法改革,千萬不要等,但有些公司的轉型較空泛,缺乏具體的目標與方向,這樣的改革就很難轉得動。為了支持企業升級轉型,國發會特別央請黃日燦共同成立基金,希望協助還有機會轉型的企業盡快翻轉。
根據調查,台灣30~35歲女性未婚率為52.5%,25~29歲女性未婚率則為79.2%,適婚男女性的未婚比例都很高,導致新生兒數節節下滑,預估今年新生兒僅有13萬名,連帶使得就業人口持續縮減;在最樂觀的情況下,台灣在2070年將減少920萬的就業人口,這些減少的青壯族群都是繳稅、消費的主力,大幅流失後對經濟與財政將有很大衝擊。
另一方面,碳稅的壓力也與日俱增。 每個國家不僅對國內廠商徵收碳稅,也會比照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針對進口商品課徵,這樣的趨勢很難避免;隨著極端氣候的形成,減碳壓力將日益沈重,加上少子化、老齡化的趨勢,會讓內捲的情況更為嚴重,我們要及早做好準備,才能因應未來的挑戰。
黃日燦:內外功兼修、左右腳並用,企業才能脫穎而出
黃日燦從過去幾年的問卷調查發現,台灣的企業有大約30%很不錯,但另外70%就是只求安穩。基本上,台灣企業都是固守本業、先求不敗、亦步亦趨,有機會再乘勢求勝,在全球代工供應鏈的發展或轉折過程中,台灣企業展現強勁的韌性,總能緊貼著競爭對手,在能夠超車的時候就伺機超車。
這樣的模式在太平盛世時可以發揮得淋漓盡致,只要把幾家國際大廠客戶看顧好,就足以吃香喝辣;但過去五到十年的環境過於動盪,供應商與客戶之間的變動程度與速度遠甚以往:紅色供應鏈崛起,原本牢靠的長鏈變成跨國在地的短鏈,還有美中對峙、疫情、區域衝突等問題,大家不免憂心忡忡。
今年的調查有九大發現:台灣的企業相當自信、但目標卻很保守,大家都穩紮穩打、逃避風險,並有過度樂觀的傾向;而在解決人才、技術、資金的三缺問題時,基本上都是以不脫隊為原則,很少大張旗鼓、有所作為,以教育訓練為例,8成企業每年投資在員工的培訓費用都不到3萬元。
另一個共同點就是向內看:資金以自有資金為主,不太敢亂借錢,更不願用股票去換資金,因此成長進步的速度就會有限;投資併購的態度雖然開放,但多採取隨機隨緣的態度,缺乏專業團隊與機制,因此成效、時效、績效都不太突出;在因應未來的挑戰時,也是採用內部途徑為主;營運策略多由負責人跟經營團隊主導,不太習慣引用外界的資源、顧問或者人才進來幫忙。
總結來說,所謂的三缺是假議題,真正關鍵是缺市場需求,受訪企業有超過40%都是擔心市場需求有限,背後就是反映擔心自己趕不上時代的要求,亦即與時推進的動能不足。
如果企業要從亦步亦趨到脫穎而出,最重要的是心態的改變,要從不脫隊、不冒進、自我承擔為主的思維,轉成內外功兼修、左右腳並用,讓自我成長跟外部變革投資的力量加成起來,勇於嘗試、走不同的路,才有機會找到第二成長曲線,開拓全新局面。
面對少子化、老齡化的趨勢,台灣人口可能會減少一半,但只要我們人均產值乘以二,土地每坪的產值乘以二,不管剩下多少人口,台灣還是可以安居樂業、長治久安。我主張台灣的老人由台灣的老人自己救,先不要增加年輕人的負擔,如此年輕人的舞台就會開闊;同理台灣的產業也要由台灣的產業自己救,這就是我們設立企業再造基金的起心動念,期盼讓老創企業能更上一層樓。
林啓峰:輔導投資成熟企業,助力台灣產業翻轉
台企再造管理顧問公司(Taiwan Consulting Group)副董事長林啓峰表示,過去五年來,台灣產業創生平台透過企業訪談、問卷調查、培訓課程、產業鏈結等方式,協助台灣產業前瞻後天;但許多企業希望我們進一步提供更多資源,幾經評估與討論,我們決定成立「台企再造一基金」,正式邁入平台2.0階段。
我們希望輔導與投資的對象,是對台灣產業界有較大幫助的成熟企業,這些企業在IPO的時候或許很成功,但隨著環境的變遷 、內部人才的異動或出現一些經營問題,導致獲利能力不佳、營收成長遇到瓶頸。
我們統整後發現,台灣近三年每股盈餘(EPS)小於1的上市與上櫃公司,合計共有400多家,分別佔了上市公司的22%及上櫃公司的26%;另外,2023年營收低於2018年的上市櫃公司共有800多家,幾乎佔了一半,這些財務績效處於後段班、但仍有潛力翻轉的企業就是我們輔導投資的首要目標。
另一方面,台灣上市櫃公司有7成是家族企業,但超過半數都沒有良好的傳承規劃,這也是目前台灣中小企業普遍碰到的大問題--很多年輕世代對傳統產業興趣缺缺,因此不願接班,就算有意願也可能缺乏專業能力與相關經驗,這些二、三代接班有空窗期的企業,也是我們希望協助的對象。
當我們用股東權益報酬率(ROE)與毛利率兩個維度去分析台灣不同產業別,可以發現不管是休閒娛樂業、批發零售業、餐飲業,許多頗具規模的企業,其毛利率及股東權益報酬率都低於5%,營運效率欠佳;另外像是資訊服務業的規模都偏小,因此較難去做一些海外擴張或較大投資的布局,至於電機機械業及傳統電子零組件業,競爭相當激烈,顯得格外擁擠。
有鑑於此,我們選定服務業、傳統產業、其他非主導性產業為潛在標的,希望以合意投資的方式入股5~20%,並投注資源輔導5~7年,協助被投資公司優化本業,或布局具成長潛力的新產業、新通路、新國際市場,其中包括水平整合或垂直整合等途徑;也可挑選產業中的幾家企業,藉由策略合作或併購,擴大經濟規模,降低作業成本、採購成本並提高生產力。
我們也將採用創新的投後管理模式,在投資前提出被投資公司的企業健檢報告,擬定投資後100天改造計畫,以及未來3~7年的企業轉型升級計畫;另外也會透過一連串的人才選任、派任及留任,幫助企業找到適合的CXO人選,培育更多全球化在地經營人才,為台灣產業創造好的循環。
*本論壇特別感謝下列贊助企業:台杉投資、中華徵信所、光寶科技、正美集團、舊振南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緯穎科技、PHI Capital & 卓毅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