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台灣企業升級轉型論壇會後報導(下) 陳建仁:公私合力推動產業升級轉型

文 /
台灣產業創生平台

台灣產業創生平台於10月20日舉辦「2023年台灣企業升級轉型論壇」,本屆論壇由台杉投資與中華電信共同擔任鑽石級贊助夥伴,正美集團、上緯國際投資控股、光寶科技共同擔任白金級贊助夥伴。會場吸引約300位各界菁英與會,行政院長陳建仁特別親臨現場致詞,鼓勵政府與企業界攜手合作,突破國際情勢的重重挑戰,打造韌性與溫暖的台灣。另由台灣產業創生平台創辦人暨董事長黃日燦發表最新出爐的《2023年台灣企業升級轉型調查白皮書》,並邀請多位重量級產業界領袖與專家同台,針對台灣產業升級轉型的挑戰與機會進行熱烈討論。

以下為本次論壇的重點內容摘要。

陳建仁:台灣資通訊產業優勢可結合生醫產業

陳建仁院長在致詞時表示,過去幾年台灣雖受到COVID-19疫情衝擊,但在政府及企業超前部署、民眾自律配合之下,不僅疫情控制得宜,2020至2022年疫情期間的年均經濟成長率更居世界第一;另依據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公布的「2023 IMD世界競爭力年報」,台灣也在64個受評比國家中名列全世界第6,在人口逾2,000萬人的經濟體中,更連續3年蟬聯世界第1,創下12年來最佳成績,顯示台灣產業體質良好、社會穩定,深受國際肯定。

根據標普全球(S&P Global)10月最新預測,全球經濟成長率從2022年的3.1%放緩至2023年的2.6%,再加上全球通膨與連續升息影響,產業持續調整庫存,致使台灣上半年經濟表現同樣較為疲軟,但在民間消費的支撐、AI新應用的持續擴展,還有國內半導體與台商回流的投資動能帶動下,2024年經濟成長一定會優於2023年。

事實上,政府自2016年以來,就積極推動產業升級轉型,期望透過「5+2產業創新計畫」和「六大核心戰略產業」,改善中小企業體質,並促使傳統產業升級再造。隨著生成式人工智慧(AI)的崛起,讓大家對產業智慧化有了全新的想像,行政院也通過「台灣AI行動計畫2.0」,從產業端出發,深耕AI技術、發展AI產業及協助產業導入AI。

另一方面,政府也推出「以大帶小製造業低碳化及智慧化升級轉型補助」,協助製造業克服轉型升級時投入成本過高、回收期過長等障礙,其中的「以大帶小」模式,讓較缺乏經驗的中小企業能夠與大企業相互合作、學習交流,發揮「1加1大於2」的成效。

台灣在生醫產業也有不錯的成長。根據全球資料庫網站(NUMBEO)公布的「全球醫療照護指數」年中排名,台灣已連續5年蟬聯世界第一,擁有世界一流的醫療照護整備度,政府正致力於推動藥品、醫材、健康福祉及數位醫療產業跨域融合,尤其是台灣資通訊產業優勢可與醫療生技產業結合,邁向升級、成長與轉型。

陳建仁院長強調,當前美中科技戰持續升溫,加上俄烏、以巴戰爭尚未停歇,全球供應鏈仍存有不確定風險,他特別引用法國科學家巴斯德(Louis Pasteur)的名言「機會是給有準備的心靈(Chance favors the prepared mind)」,台灣面臨複雜且多變的國際情勢,但只要做好準備,一定能把握契機、迎接挑戰,其中必須特別重視產業人才的吸引與培訓;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就當面向他提出「人才」的重要性,呼籲政府重視人才培育,以保有國際競爭力及因應局勢變化的韌性。

陳建仁院長也特別感謝台灣產業創生平台創辦人暨董事長黃日燦舉辦「2023年台灣企業升級轉型論壇」,協助政府在推動產業升級轉型的過程中了解產業現況,並以更符合產業需求的角度協助產業升級轉型,期盼政府相關單位與民間企業齊心合作,勇敢踏出步伐,打造更堅韌、溫暖與美好的台灣,也讓全世界都看見台灣。

行政院陳建仁院長(來源:台灣產業創生平台)

盛保熙:設定目標,併購是加速達成的工具

保瑞藥業董事長盛保熙以「藥界台積電,保瑞打造CDMO王國的成功心法」為題發表專題演講,分享保瑞如何透過快速而連續併購,從名不見經傳的小咖,三級跳成為現在台灣產能最大的委託開發暨製造服務(Contract Development and Manufacturing Organization;CDMO)公司。

保瑞藥業的前身為和安藥業,由盛保熙的父親盛維恩於1972年創立,起初只是一家小小的藥品貿易代理商,但原廠不斷漲價、國內則因健保政策每年藥價調降6至10%,導致藥品毛利愈來愈薄,盛保熙思索著要怎麼辦?他認為不能留在進口代理,一定往上游或下游走,最後決定升級到製造與研發,而且不能只做台灣市場,要放眼國際市場。

盛保熙於2007年成立保瑞藥業,而且非常清楚目標就是要國際化,他把「不走向全球就等死」(Go global or die)的便條紙放在辦公桌上,每天提醒自己,以成為全球前十大CDMO藥廠為目標,未來一定讓全世界都看到、用到台灣做的藥。

從代理跨足代工,需要突破不少門檻,盛保熙首先透過精準的市場分析,發現CDMO市場過去十幾年的成長率為7.7%相當穩定,過去十年來臨床實驗從10萬件增加到40萬件,亦即新藥開發數量成長四倍,其中68%都是屬於新創藥廠,有73%都採取委外代工,這對CDMO廠商無疑是很好的機會,尤其75%的CDMO藥廠年營收都低於5,000萬美元,基於客戶期待代工廠具有更大規模,CDMO藥廠為了尋求規模化將開始出現整併。  

在確認CDMO為目標後,他因為緣分獲得不少機會,因此展開了一連串的併購。第一樁併購是2013年買下日商衛采的台南廠,同時也幫衛采做代工,後來其他藥廠陸續找上保瑞,保瑞在2014年至2022年又連續併購了聯邦化學製藥、宇泰新藥業、美國Impax旗下益邦製藥竹南廠、加拿大GSK藥廠、伊甸生醫、安成國際藥業,至今已有七座生產基地,95%業務都是外銷。

盛保熙有一套自己的併購心法,「我們不是為了併購而併購,併購只是我們快速達成目標的方法。」他認為併購可以省下許多時間與成本、快速提升經濟規模,保瑞現有的七個工廠如果自建可能要花25年時間,但透過併購在短短幾年內就能擴大營運規模、展現競爭優勢;此外,透過併購也能快速取得新技術,例如大分子藥物的開發門檻很高,大約要投入10至15年才能開發結果,保瑞透過併購已掌握相關技術,同時取得有經驗的研發團隊,大幅降低投資風險。

盛保熙以Allergan與Valeant為例說明,資本市場非常鼓勵併購,這兩家公司分別在短短八年內創造1,200%與1,700%的市值成長,就是最好的例證;保瑞透過雙腳並進,讓本業成長與外部併購相輔相成,同樣創造了驚人的營收與市值成長,營收從2017年上櫃時約3.5億元,成長到2022年的100多億元,市值也成長到600億元,如果只靠自我成長、沒有併購,營收成長將相差6倍,市值更相差近16倍。

從外部眼光來看,很多大企業都是靠自我成長,其實成長過程都有重要的併購,例如特斯拉(Tesla)在2011年斥資4,200萬美元收購豐田工廠,藉以加快建廠速度、快速提高產量,累計創造了230億美元營收;Google則是花5,000萬美元併購Android,打造成全世界最大的行動平台,迄今為Google創造310億美元營收、220億美元毛利。

盛保熙提醒,70至90%併購案都會以失敗收場,因此評估要非常謹慎,他以一年評估30個併購案的經驗分享,成功併購案有三大要素:團隊要有充足的準備,且具備堅定清楚的文化;盡職調查(Due Diligence,DD)時要找到對產業、技術熟悉的專家與顧問;此外,要聚焦於執行成效,KPI必須訂得非常清楚,展現強大的執行力,不能遇到困難就停下來。

保瑞藥業盛保熙董事長(來源:台灣產業創生平台)

圓桌論壇二:打造生技業的台積電

第二場圓桌論壇主題為「勇於跳躍,跨域點燃成長新動能」,由上騰生技公司董事長張鴻仁主持,並由全福生技董事長林羣、台灣生物醫藥製造公司董事長瞿志豪、盛保熙共同與談。

從證券業、投資銀行、產業策略等行業跨入生技業,林羣笑說肇始於一連串美麗的錯誤。他在2012年從麥格理資本大中華區負責人,轉到群光暨藍天集團擔任策略長,因為投資而密集接觸到生技產業,後來更成為生技公司的經營者,陸續擔任美時、全福的董事長。

林羣表示,電子五哥營收太大,動輒以兆元計算,必須找到幾千億的營收進來,才算轉型成功;但如果年營收只有200億元,投資生技公司做到幾十億元營收,就算轉型成功,因此中小型電子業紛紛鎖定生技業為投資標的。

每年要評估上百家大健康新創公司的林羣,發現新創團隊對資本市場普遍相當陌生。他建議,董總與財務長對資本市場要有一定的認識,才有機會說服創投與私募基金,其次要講別人聽得懂的語言,另外要預先布局,不要等到彈盡援絕後再出來募資。

瞿志豪表示,台灣生物醫藥製造公司(TBMC)的成立是為了建立自製mRNA疫苗,但也希望能夠賺錢,因此立志成為生技界的台積電(TSMC),但一開始會面臨蛋生雞、雞生蛋的問題,因為沒有實績就沒有客戶會委託製造;台積電在成立之初就由飛利浦(Philips)授權製程,並讓飛利浦取得部分股份,順利爭取客戶下單,因此TBMC也師法台積電的結構,與國際大廠做技術合作,快速進入CDMO市場。現階段CDMO市場主要都在北美,因此TBMC就鎖定北美,將相關人才、資金、技術組合起來。

許多人好奇保瑞為何每個併購案都這麼成功,盛保熙強調,首先要把目標想清楚,一開始保瑞就以全球前十大CDMO藥廠為目標,要達到這個目標至少要有20億至30億美元的年營收,到底需要哪些工廠,包括策略定位與執行都要花很多時間釐清。

至於如何找到適合的併購對象?盛保熙表示就是一直釋出有意併購的訊息,不管是衛采、安成都講了很多年,直到時機成熟才開花結果,重點是團隊要準備好,談判時爭取雙贏互利的條件;當然在評估標的時也要確定是可以管理、文化比較契合的對象,投後管理要很有耐心與團隊溝通願景。
  
近幾年台灣CDMO產業蓬勃發展,在美中貿易戰之下,許多大陸生技公司都不支倒地,美國人才相繼回台,對台灣生技業是不錯的機會,但盛保熙也坦言公司經過快速連續併購,每年員工增加一倍,經營能力如何跟著規模成長一起提升,也是團隊必須學習的重要課題。

圓桌論壇2(來源:台灣產業創生平台)

點擊下載《2023年台灣企業升級轉型調查白皮書》電子版

此處觀看「2023年台灣企業升級轉型論壇會後報導(上)」

 

更多文章

Future Calls會後報導:以哈衝突帶給台灣的啟示與機會

以哈衝突的議題持續受到國際關注,繼1/...

共好餐會邀請中砂分享打造「磨」王的藍湖策略

「共好成長企業家聯誼餐會」已經成為創生平台的招牌活動之一,3月20日吸引數十位企業領袖、學者、...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