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屬不會通靈!領導者如何不以空話談願景?

文 /
麥可.海亞特

前文我們解釋了為什麼「當團隊沒有目的地,將沒人願意和領導者一起前進」,顯見願景的重要性,不過,願景也不是空話或漫談。本文我們將從四個具體的象限,來與你討論領導人如何打造清晰的願景,讓部屬對團隊的未來懷抱信心,凝聚在一起共同努力。

想一想,我們希望從以下的文件中得到什麼?

書摘4配圖_清楚說明的文件.jpg

這些文件之所以要清楚,是因為期待它們要達成某些目的、創造特定成果。在判斷文件的要義內容是否明確時,是根據我們能否藉由這些材料得到預定的成果。
 
願景也一樣,但清楚明確很難得。因為願景一開始都帶有抽象的傾向,畢竟是現在還沒發生、未來才會見分曉的事。但你的願景必須要像上述的各類文件一樣,清楚明確以達其目的。
 
模糊的願景無法達成任何你想追尋的成果。海克.布魯奇(Heiki Bruch)和伯納德.佛格爾(Bernd Vogel)兩位教授就說:「如果你無法在一開始就清楚確認願景,反而一直落在籠統的泛泛空論上,你如何期待能向整個公司傳達願景?」願景要清楚,就必須具體,不可抽象。
 
然而,看得清楚還不是全部,你也必須能明白講出來。這是指,必須以簡單易懂的語言表達願景。願景通常出自領導者,因此多半都存在於他們的腦袋裡,從沒有講給外人聽過,其中一個原因是某些人所說的「知情的詛咒」(curse of knowledge)。對領導者來說,願景顯而易見,因為他們知道這是什麼,並假設每個人也跟他們一樣都知道,但是,除非領導者清楚說明整個樣貌,否則別人怎麼可能知道呢?

清楚的願景不僅要具體,也要明講出來。暗示性的願景就算堪用,也無法發揮大用。如果你或團隊不清楚目的地在何處,你們就會漫無目的地亂走。
 
你可能會覺得,組織裡的其他人很難理解你的未來願景。但這是不是因為你對於未來三到五年要把公司帶往何處,也只有粗略的概念?你勾畫願景時,有像畫藍圖一樣嗎?還是說,你是用一般性的用語來描述你的偉大構想?你是不是抗拒撥出時間去描繪願景的明確輪廓,以至於員工都困惑了?
 
當你向團隊提出具體、明確的願景,就能讓他們更快速往正確的方向移動,而且充滿了使命感和信心。反之,如果你無法釐清願景,就不會有這些進展,壓力也變成潛在的副產品,還會導致效率不彰、浪費資源、損失時間,更打擊團隊士氣。
 
願景的重點是要分享洞見,看到未來還不夠,你要確定別人也看到你看到的,並且據此行動。你不能靠「因緣際會」到達你可能會選擇的終點,反之,你必須刻意強迫自己釐清想要什麼,然後以具體明確的方式傳達。謝天謝地,以下的「願景網格」可以幫助我們做到這一點。

願景網格

身為一名高階主管,同時也兼任高階主管教練,我在一個又一個案例中看到高階主管費盡心力,但仍難以把願景轉移到團隊身上。可能是因為他們闡述得不夠完整,有些部分沒有表達清楚;或者,他們表達完整了,但使用語意不明的句子和毫無意義的宣傳口號。有些已經無計可施的領導者,很可能就此任憑願景模糊不清。以下這三種情境只要出現任何一種,就會讓身在其中的人備受挫折,而不是受到鼓舞去採取有益的行動。
 
這三種情境都是溝通不良的結果。「願景網格」這套工具讓你能對照四種特質來檢查願景:是抽象還是具體,是明示還是暗示。請你花一分鐘研究一下網格,之後我們再來檢視每一個象限的狀況。
 書摘4配圖_願景網格四象限.jpg

第一象限(抽象、暗示)裡,領導者對於他想看到的未來模樣,有一個模糊的概念。這比較像是直覺,或者說是一廂情願。由於他心裡的圖像很模糊,於是窮盡心思尋找適當的用語來推銷他的願景,他無法對外界完整表達自己的想法。團隊最後落入思維模糊的狀態(Land of Foggy Thinking),領導力也因此受挫,因為團隊難以配合執行方案。但你能怪他們嗎?他們根本不知道該往哪個方向走。
 
第二象限(抽象、明示)裡,領導者對於公司未來的模樣也只有模糊的概念。他不花費必要的時間去蕪存菁、調整願景,反而使用肯定的用詞說話,描述在別人聽來根本含糊不清的概念。會出現這種情況,多半是因為領導者過分熱切,但沒有把這股活力轉換成團隊能有共鳴的語言。領導者會談到綜效、邁入下一個階段、破壞、唾手可得的成果以及發展強項等等,團隊成員則困惑不已,導致有些人可能自以為知道領導者要把公司帶往何處,有些人則覺得領導者彷彿穿著新衣的國王。
 
第三象限(具體、暗示)裡,領導者勾畫出一幅發展成熟、具體的未來願景,他甚至可以看到所有要推動團隊向前邁進的步驟。但是,領導者並未明確向團隊傳達架構,反而錯誤地假設團隊也看到了顯而易見的願景。直覺式的願景在小型組織中有時可以奏效,事實上,這在新創公司裡很常見。但是,隨著企業壯大,必須要以更明白說出來的溝通方式傳達願景,否則,領導者覺得很明顯的事,對團隊來說可能很模糊。
 
如果你的願景落在這三個象限中的任何一個,就有麻煩了。團隊無法讀懂你的心思,他們也不會比你更清楚你的願景,困惑與挫折就是這樣引發的。
 
當我們移入第四象限(具體、明示)時,狀況就會大幅改善,撰寫得宜的願景劇本能幫助你來到這個象限。在第四象限裡,領導者有發展成熟且具體的未來願景,可以向團隊完整詳述,用精準、絕不模稜兩可的語言來說明。這樣的清晰度,使得團隊可以把領導者的願景轉化到策略、目的、目標和任務上。除此之外,成員也能感受到願景背後的熱情與使命感。清晰的願景可以讓人們連結在一起,因為願景清晰,團隊便能懷抱信心。知道自己的團隊齊心一致,而且對未來充滿熱情、向前邁進,沒有什麼比這更讓人滿足了。

願景無法激勵人心,最終必將失去人心

有願景不夠,願景很清晰明確也還不夠,願景要能收效,必須要有強大的力道,才能讓別人放下自滿的態度,轉而有幹勁去採取行動。除非你的願景能點燃心靈、心智、熱情與創意,否則就無法吸引人才,也得不到團隊的認同;這些是你達成目標的必備元素。如果願景不夠動人,他人也不會認同你的願景,而且你還會失去本來在世界舞台上可能會有的影響力和貢獻。

你的願景能鼓舞別人嗎?如果具備以下四項特質,就保證做得到。首先,願景要聚焦在「不是什麼」,而非「是什麼」。第二,願景是躍進式的,不是累加式的。第三,願景有風險,但不愚魯。第四,願景要著重於「未來是什麼模樣」,而非「如何到達未來」

一、重點在於「不是什麼」,而非「是什麼」

1897年戈特立.戴姆勒(Gottlieb Daimler)打造出第一輛以汽油為動力的計程車,同一年,費德瑞克.葛雷納(Friedrich Greiner)在德國斯圖加特(Stuttgart)成立了第一家以機動車組成車隊的計程車公司。把時間往後快轉約100年,2006年時,紐約市有2.4億以上的人搭計程車。顯然,計程車業並非新點子。這是我所謂的「是什麼」。
 
接棒的人是加勒特.坎普(Garrett Camp)和崔維斯.卡拉尼克(Travis Kalanick)。他們把重點放在「不是什麼」,簡單來說,他們的計程車公司沒有車隊,也不聘用司機,他們創辦了Uber。事情是這樣的,坎普和卡拉尼克在巴黎招不到計程車,返回美國之後,坎普有空時就東想西想,想出一個以應用程式為基礎的共乘服務構想。
 
如今,Uber已經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陸上運輸公司,而且他們沒有自有車輛。坎普和卡拉尼克本來可以走一條比較安全、保守的路,在現有的計程車生態體系裡結盟,或者,他們也可以連一步都別跨出去,任憑一大堆的戰術性障礙和「要怎麼做」的後勤問題,澆熄他們憑空想出來的點子。
 
但他們反其道而行,邁開腳步跨入未來,預見脫離現有計程車、禮車與接駁服務最佳實務操作以外的可能性。短短10年,Uber從看來荒謬無稽的未來願景一飛衝天,壯大成一家約有1億名用戶的全球性公司。

二、願景是躍進型,而非累加型

當你的行動從一小步、一小步的累加型,變成實現躍進型的先驅大構想,你會知道你的願景將能激勵人心。2007年1月9日,賈伯斯發表第一部沒有鍵盤也沒有觸控筆的手機,大步跳進未來。這裡講的不是發明更好用的鍵盤,他的成品代表的是一種全新的科技。他說:「iPhone 是革命性的神奇產品,基本上,比起任何其他手機領先五年。」他說對了。
 
累加式的願景是推出比較好用的實體鍵盤,動作更流暢、按鍵大小更理想,諸如此類。但賈伯斯體認到智慧型手機在使用上有一大限制,那便是大型、固定的機械按鍵組會占據空間,有礙裝置的應用。賈伯斯做了一項躍進式創舉,以需要時才出現、不需要時就消失的虛擬鍵盤取代實體鍵盤,把空間挪出來給更大、更好的螢幕。
 
賈伯斯預料到諾基亞(Nokia)和黑莓機的用戶群(以及這些領域的領導者)會出言批評,他說:「我們天生就擁有終極的點指裝置,那就是我們的手指,iPhone 善用這點,打造出自滑鼠問世以來最創新的使用者介面。」
 
當時,許多人都直截了當預測iPhone將會失敗:「我們預言 iPhone 將會慘敗。」有些針對產品發表評鑑的人主張:「虛擬鍵盤用來輸入電子郵件和簡訊的好用程度,就像轉盤式電話一樣。」這些批評者錯了。蘋果的躍進式願景大大啟發了用戶,以前認為實體鍵盤非常重要的人,現在都已經習慣大螢幕帶來的好處。

三、願景有風險,但不魯莽

你很可能失敗嗎?如果是,那就是愚魯,而不是風險。你的團隊信服嗎?重要的利害關係人在這方面都有向心力嗎?若沒有,那就是愚魯,而不是風險。風險會危及你的使命嗎?如果是,除非你的使命本來就已經岌岌可危,而全新的願景是你的生存計畫,除此之外,就是愚魯,而不是風險。
 
很多企業投下愚魯的賭注並活了下來,甚至還興旺得很,但這是一種倖存者偏誤(survivor bias),不代表你就應該跟著走相同的路。想一想那些做出愚魯賭注、失去一切,如今早已不存在的企業,能讓你有所警惕。偉大且能激勵人心的事物總會有點風險,但不應愚魯。

四、重點是「未來是什麼」,而非「如何到達未來」

願景的重點在於未來是什麼模樣,而不是你計畫如何到達未來。

願景和策略都很重要,但有先後之別,願景(是什麼)永遠都在策略(如何做)之前。沒有目的地,就不用去談哪一條路徑能抵達終點。如果你有了清晰的願景,終究能找到正確的策略,抵達你想要去的終點。少了願景,任何策略都救不了你。
  
把焦點放在能鼓舞人心的「是什麼」上面,大家就會找到自己「要去做的理由」。先把重點放在「如何做」的問題在於,我們就此不再相信更好的明天,我們再也看不出如何才能有更多成就。我們又把願景扳了回來,變得「很實際」。
 
如果連自己都沒有因為願景而感到興奮,就無法讓其他人展臂擁抱。我要讓自己看得到理想的未來,不去執著於如何才能辦到。思考「如何做」永遠會壓抑「是什麼」,這表示,你永遠也做不到真正想做的事。


《讓部屬甘心跟著你》一書的作者麥可.海亞特多年前曾與人合夥開公司,他們有熱情、有動力、有想法、有信心,但卻沒有願景,而這點造成巨大損失,導致一系列的嚴重誤判,終致公司倒閉。他從這個經驗吸取教訓,在經營下一間公司時,提出了清晰且動人的三年願景計畫,但最後只花十八個月就達成目標。這就是願景帶來的力量。

更多文章

通往最佳表現的EQ之路

EQ之父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在1996年提出EQ一詞,...

如何在AI浪潮中乘風破浪?

ChatGPT橫空出世,人工智慧加速改變了人的工作方式,人需要改變哪些思維?培養哪些能力?...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