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員工可能只會想到要「解決問題」,但如果是老闆或主管的話,更需要思考如何「創造價值」,但我們應該如何打破框架,找出問題的本質,進而產生出創造價值的解決技能?
日本國立一橋大學國際企業戰略研究科教授、曾在麥肯錫與波士頓諮詢公司(BCG)擔任30年顧問的名和高司,在《麥肯錫 X BCG 創造價值的問題解決力》這本新書中,結合重視邏輯思考、實事求事的麥肯錫架構,以及活用心理學、引導式協助的BCG思維,打造新時代職場工作者必備的問題解決寶典,不僅提供解決問題的思考框架,例如PEST分析、SWOT分析、3C分析、五力分析、價值鏈分析、安索夫成長矩陣、BCG矩陣等,並舉出許多大企業的實例,給予解決建議。
本書前2/3的篇幅說明如何用既有框架找出問題,後1/3的篇幅則強調打破框架,找出問題的本質,同時隨時保持創造力與聯想力,適應這個複雜的環境,發現創造價值的訣竅。熟讀此書後定能發現,公司一開始提出的問題,可能不是問題的核心,需要有「動態變化」的技能,才能突破盲點,逐漸逼近問題的核心;此外,解決眼前的問題固然重要,如何將問題轉變為成長的機會,才是通往未來新道路健全的做法。
以下內容摘自本書:
戰勝AI的發想技法
如果只是找出問題,AI的速度要快得多,AI從大數據中找出規律和異常値的速度遠遠超出人類的能力。透過累積無數的數據模型,AI可以針對一連串模型,立即找出與其相符及不相符的事物,接著再藉由模型識別的方式探究其中原因。顧問界有個既定的說法,認為只要能夠解決3,000件案子,對於大部分的問題都會產生一種「既視感」。
當然即便一年解決100個不同的案子,也要花費30年,像我這樣只有20多年顧問經驗的人仍不算資深。但是AI卻能夠在一瞬間完成模型辨識,即使數據的位數增加一倍,也能輕而易舉的達成任務。如果要比賽模型識別能力,人類顧問不可能勝過AI。既然如此,人類可以在哪方面贏過AI呢?
人類要想勝過AI,唯有找出不拘於常識的觀點、異想天開的組合方式,以及發掘未曾有過的模型這幾點。
更進一步來說,就是找出有可能在未來成為常識的事物。過去的資料已經全部存放在AI的記憶體之中,因此從過去不存在的某種不符合常識的組合之中所產生的發想,這才是人類獨有的問題解決能力。理所當然的事情就交給AI處理即可。
不過這裡我們必須要知道何謂理所當然的事情,否則就不可能了解什麼是新的組合。因此我們要從理所當然的事情出發,在一般人想不到的地方尋找答案,這正是優秀的顧問進行發想的方法。
大多數的情況下,企業在尋求顧問協助之前,往往已經深入思考過自己所面臨的問題。顧問若依循相同的脈絡思考,是不會替公司創造附加價値的。
如果顧問不能在客戶想不到的地方提出見解,那就沒有存在的意義。學會了該產業、該公司員工的思考方式之後,突破固有思維找出與眾不同的解方,這才是顧問眞正的專業技能所在。
為什麼需要做議題分析?
讓我們具體討論一下議題樹的做法,以及議題分析。當你心裡想著,自己必須恢復健康狀態,於是決定參加健身課程。但這麼做眞的就可以了嗎?眞的有解決你的根本問題嗎?
有鑑於此,讓我們試著進行議題分析。
首先,我們將出發點定為「恢復健康」。
接下來,該如何建構子議題呢?
這裡有各種拆解方法。
用Why、What、How做進一步的拆解也是一種方式。
首先,是Why。想想看以下的問題:「為何一開始要提出這個問題?」「還有更重要的問題要處理嗎?」「這是否眞的是一個問題?」
接下來,是What。想想看:「所以我們該怎麼做呢?」
到了這個時候,口頭上說的是「恢復健康」,但基本上我們就會思考:「恢復健康究竟是心理的健康還是身體的健康?」因而明白「健康」這個課題可以被分為心理和身體這兩大類別。
在這個基礎上,假設我們聚焦於身體健康的部分進行分析。在身體健康這個議題下,假設我們不考慮疾病治療,而把重點擺在預防疾病上。那麼想一想自己是要鍛鍊肌肉?還是要瘦小腹?或者是降低血糖値?你可以著重於內臟器官的保養,也可以從鍛鍊筋骨著手,然後再一一細分下去。
到了這個階段,再回頭問問自己:「問題究竟在哪裡?我認為問題是什麼?」
在自問自答的過程中,有時我們可能會重新考慮心理健康這個選項:「我希望能重新點燃逐漸消逝的活力,但我之所以失去活力,是因為眼前堆積如山的課題讓我感到筋疲力盡,逐漸喪失對未來的信心。如果情況是這樣的話,也許眞正的課題是心理健康吧?」
然而當我們努力重拾心理健康時,也可能會發現其實是因為身體虛弱,導致自己對未來不抱太大的希望,於是再次回到身體健康的選項。就像這樣,在反覆詢問自己「根本問題是什麼」的過程中,將原本已經捨棄的選項再次納入考慮,這種情況並不罕見。
接下來是How。這裡也有各式各樣的拆解法,可以分成日常生活中馬上就能做到的事情,或者是非常方式,例如:住院治療或參加專門的減重營等等,而加入RIZAP健身房也是其中一個選項。
但是如果在What階段就明白自己的課題是心理健康,那麼到了How階段,重點應該擺在如何轉換心態,並重新找回自己。與其去RIZAP健身房運動,也許進行冥想禪修會更有成效一些。
因此請再次返回出發點。
我們必須重新再問自己一次:「我究竟想要達到什麼狀態?根本問題到底是什麼?」
(本文摘自《麥肯錫 X BCG 創造價值的問題解決力》,由商周出版授權刊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