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先行者的追夢旅程

文 /
台灣產業創生平台

身為現代AI發展歷程中的女性先行者、佈道者與良心,史丹福大學教授李飛飛親筆撰寫的《AI科學家李飛飛的視界之旅》這本書自然備受矚目,這不僅是一本瞭解AI必讀的科技書籍,更是一位頂尖科學家從移民孩童到做出開創性研究的精彩人生旅途故事。

本書講述李飛飛在中國和美國兩地的成長、求學及研究生涯,父母的身教與言教,引領她天生的好奇心,走向科學之路。中學時期全家移民美國,在經濟拮据、語言不通的環境下,她堅定志向完成了學業,並從物理轉向AI領域,之後更決定用AI幫助人類,她主張AI未來發展必須顧及人性尊嚴,將AI視為眾人的責任,必須採取行動並集體承擔責任,確保AI應用能帶來更多人類福祉。

我們正處於AI科技革命的風口浪尖,許多創新正在重塑我們熟悉的生活,甚至可能重新創造人類的本質、意識和智慧,李飛飛對AI的困惑與追尋,以及對探索無窮宇宙的好奇心與勇氣,都可以讓我們重新省思,同時得到無數啟發。

以下摘自本書台灣版序:

賦AI以人性

2023年3月,我曾到台灣參與「AI 進行式:技術展望與產業應用論壇」,並和作家龍應台有一場「AI需要人文素養?」跨界對談。論壇後,我又南下花蓮,有幸與近千位台東的中學生們見面,共同討論AI的發展與未來。台灣各界人士的熱情與對AI的關切,讓我印象非常深刻。當時我正在寫作本書,一本寫給大眾如何理解AI的科普書籍。很高興這本書能以中文和英文兩個版本同步出版,正如我生命中經歷了自己和他人、學術和工作上的種種不同世界,AI不只是科學發展,同時也須有人文關懷。

或許您會好奇,為什麼我在書中著重探討AI技術與人文倫理?人類在發展AI的科學進程,是一條長達半世紀的漫長科研路,我和研究夥伴們幾乎用盡生命的一切,在成就與失落之間擺盪與前行,逐漸闢出一條新的路徑。AI做為工具十分強大,它跟我們過去發明的所有工具一樣,對人類而言是一把雙刃劍——用得好,便能改善我們的生活和工作;用得不好,便會帶來有意或無意的傷害。關鍵在於人。創造AI的是人,使用AI的是人,所以應當管理AI的也是人。正如書裡寫到,2018年我在美國國會聽證會上回應了社會對AI的擔憂,而我在聽證會結束後,覺得AI已然成為所有人的責任。

此刻讀這本書的你,可能是學生、老師、程式設計師、專案主持人、醫生、律師、企業家......,我希望你能明白什麼是AI,儘管它是一門新科學,但已逐漸深入我們的日常生活,衝擊某些產業,而且發展愈來愈快。未來是深具挑戰的時代,我們須隨時將人性放在心中,讓AI的應用能以人為本。

本書最初只打算介紹AI這個熱門議題,討論其發展史,並試圖澄清大眾對於AI的部分誤解。第一個版本後,一位亦師亦友的朋友建議我用自己獨特的經歷和視角,寫下我自身成長與AI發展息息相關的故事。本書的主題其實關於好奇與探索、堅持與信念。我把這樣的追逐稱為「北極星」。對我來說,這一切最初來自父親與母親的言教與身教,他們是我生命中第一顆北極星,默默掛在看似不遠的天際,明亮了我在科學與人文的路途上;驀然回首那些年對AI的困惑與追尋,那源自我心中的好奇心與勇氣,是他們給我最好的禮物。

我能在新的國度追尋夢想,在不同階段的生命夜空中,總有北極星現身遠方,引領著我,這一份感激之情,是我寫作的動力,也是我「AI應以人為本」主張的根源。

我希望能以自身做為範例,鼓勵您保有與生俱來的好奇心,那是人類探索世界最根本的動力;也希望看這本書的你能發現自己的「北極星」,鼓起勇氣堅定追尋夢想。

附帶一提的是,儘管達特茅斯學院研究計畫書中首次提及的「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一詞,原本是希望讓機器能使用語言、具有抽象思維、形成概念,進一步取得人類的認知能力,在台灣常翻譯成「人工智慧」。但在目前這個時期,並不足以「人工智慧」的中文意義來表達現在AI所能做的事,且易引起不必要的恐懼。所以,本書將譯AI為「人工智能」。AI目前仍與人類的智慧有相當大的差距,它們雖然能高速運算,但若因此認為AI已達到某種智慧程度,那可能太過抬舉而不符現實。

我們對AI仍有期許,期待AI能協助人類應付現有的挑戰,希望您能一同探索AI的發展,關注AI的未來,確保AI的應用能帶來正向的影響。

(本文摘自《AI科學家李飛飛的視界之旅》,由天下文化授權刊載)

更多文章

全方位數位轉型教戰手冊

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慧(AI)、元宇宙……大家都在談「數位轉型」,...

全球半導體八強的決戰時刻

從貿易戰到晶片戰,半導體儼然成為國家未來發展戰略,美中對峙更揭示「得半導體得天下」的重要性。...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