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台灣健保體系的永續發展探索新出路

文 /
台灣產業創生平台

在許多國人的心目中,全民健保制度是「俗擱大碗」的德政,甚至被譽為「世界醫保奇蹟」,不過,近年來血汗醫護、濫用健保資源、醫療投資不足等議題逐一浮上檯面,讓人不禁憂心,全民健保制度究竟能否永續經營下去?

上騰生技顧問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鴻仁,繼《2030 健保大限》之後,再出版新書《政府不敢告訴你的健保危機》,為台灣開辦28年的健保體系進行全方位的把脈,他以歷任健保局總經理、疾病管制局局長的公衛行政經歷,加上長期投入生技產業的觀察,提醒大家低價健保究竟引發了何種醫療危機,為何台灣醫院的住院部門都是虧損經營?只能靠藥價差、美食街、停車場收入來彌補虧損或獲利?

因為長期投資不足且財源不穩,導致工時超長的血汗醫護,加上新藥與先進醫材納保緩慢,但部分民眾在就醫時頻繁看診、重複檢驗、過度拿藥,習慣浪費小錢而累積成為巨大的浪費,讓曾經是台灣驕傲的健保制度變得搖搖欲墜。

他在書中不僅大膽指陳、針砭健保的長年沉痾,更積極提出多種政策改革選項,並且借鏡新加坡等國外制度,試圖為台灣醫療體系的改革找到未來出路。這是一本政策建議書,也是瞭解台灣醫療生技產業經營環境的背景說明書。

以下為本書作者自序:

迎接疫後新時代

2020年疫情之初,我寫了《2030 健保大限》這本書,當時的目的是希望能喚醒社會大眾好好思考全民健保的未來,也希望提醒大家,這個令全球稱羨、讓所有海外僑胞紛紛回台就醫的制度,恐怕就要破產了。不過,那本書並未達到自己預期的目標,至多只在醫藥衛生界激起了一些小漣漪。那年年底,阿中部長在如日中天的民氣支持之下調漲了保費,居然船過水無痕地輕易過關;但是接下來的兩年,行政院不敢真的依《全民健保法》第26條的精神,年年調漲保費,喪失了將健保的收支平衡機制常態化的寶貴時機。

蘇貞昌院長卸任之前,他的團隊在行政院相當高調地召開記者會,宣布今年不會調漲健保費,把這樣的訊息當成是政府的「德政」。新內閣的衛福部薛瑞元部長,也多次公開強調「不漲健保費」的決心,蔡政府更大方地拿出200多億元挹注健保安全準備,以防健保虧損、破產變成2024年總統大選的選戰議題。

Covid-19 三年抗戰下來,突顯出台灣長期以來整體醫療量能不足的問題,誠如陽明交通大學醫管所黃心苑所長所言,Covid-19 是檢驗醫療體系韌性(Resilience)的最好時機,全世界各國醫療衛生制度的優缺點,三年下來無所遁形。因此在解封之後,全世界都在探討醫療/公共衛生體系的韌性。

但是,幸或不幸,台灣的全民健保已經成為成功的受害者(Victim of its own success),每次我在臉書上呼籲,我國全民健保已經落後鄰近的日、韓,需要大力/大幅度改革,就會有人來「踢館」,問說為什麼海外僑民和台商都爭相回台看病?

或許,「全民健保,世界第一」這句話在十幾年前是事實,但是在健保實施快屆滿30年的此刻,似乎已經與事實漸行漸遠,這句話越來越像是政府的「大內宣」。第一個提出這個警訊的人,就是中央健保局第一任總經理葉金川先生,他在我2020年六月新書發表會中,一針見血地指出「全民健保最美好的時代已成追憶」!
 
在疫情期間,我持續隨著疫情的變化觀察醫療體系的應變能力,但內心更關注的其實是台灣整個醫療體系的韌性。果然,指揮中心還沒解編,醫院護理人員不足的問題已經在醫界群組間廣傳,與民眾最直接相關的是在急診處等病床,台大、榮總、長庚等醫學中心急診病床排到走廊早已上不了新聞,但是只要跟醫院院長聚餐的場合,不可能沒有來要病床的電話。

2022年夏,疫情還在高峰之時,代表癌症病友團體的癌症希望基金會,發表了一份調查報告,指出癌症病人自費比率高達81%,其中兩成的金額更是「破百萬」。

幾個月後,專業媒體《報導者》以「曾是聯合國認證的罕病人權大國,為何台灣患者淪落健保邊緣?」為題,分析罕病患者的困境。2023年一月,一則「罕病童赴大陸就醫」的新聞,更震驚醫藥衛生界。不過,這些新聞跟我的臉書一樣,頂多成為醫藥界茶餘飯後的閒談,從來不是台灣政治人物或媒體關切的重要公共議題。

個人離開公職、進入生技產業界已經18年,這些年來,不論新創或成熟型企業所面對的挑戰,十之八九跟全民健保制度有關。許多新創公司辛苦創業,也開發出不錯的技術,並經醫學中心菁英團隊的臨床驗證,以及TFDA(食品藥物管理署)的核准,不過產品一到健保署就卡關了。

最近缺藥的問題,雖然有供應鏈的結構性問題,但是全民健保年年砍藥價,砍到有些藥品單價只剩幾毛錢,以致藥廠沒有意願生產,健保當然要負起最大責任。最近缺貨的軟便劑氧化鎂,每千顆才160元就是最好的例子。

當年在名作家柏楊先生領導下,在綠島建立人權紀念碑的一群好友之一——黃日燦律師,在2019年底成立了「台灣產業創生平台」,希望引領台灣成熟企業透過「前瞻未來」以邁向「後天」。我有幸獲邀參與了這個平台,也因此有許多機會與許多台灣成功產業的先進互動,發現民間可以做到許多政府做不到的事。

18年前我離開公職之後,謹守「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原則,在Covid-19 疫情之前,除了產業相關議題外,對官方醫藥、衛生政策一概不評論。但是這幾年來,眼看健保政策千瘡百孔,有些是診斷錯誤,有些是下錯處方給錯藥,有些是頭痛醫頭,但久了之後變痼疾,再不對症下藥恐怕變絕症。

過去我曾任公職、現為生技產業界一分子,經常與醫藥界好友交流討論,大家對此現況無不憂心忡忡。醫藥衛生與全民健保的議題相當「博大精深」,一般民眾很難理解,連企業界菁英也難窺其全貌。這陣子我只要看到相關議題就會忍不住在臉書上分享一些觀念看法。本來想再寫一本書,題目類似「全民健保十大迷思」。前一陣子和黃日燦律師一起走春,兩個人聊了聊,就難免觸及產業的困境,他當頭棒喝說:「你應該多做點事!」我在清明連假前閉門苦思,很神奇的,多年來找不出解方的複雜問題,居然一夕之間「頓悟」!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寫出這本書,我私下以為,這本集結我40年來在政府及醫藥衛生產業的經驗所統整成的政策建議書,希望能「拋磚引玉」,吸引大家一起思考台灣醫藥衛生體系的未來。

這本書,希望能喚醒社會大眾的危機意識,如此才能引起政府的重視,也才有希望進一步改造曾經名揚四海而如今已經逐漸敗壞的全民健保,協助社會大眾和醫藥衛生界一同走過Covid-19 大疫,為台灣開創未來嶄新美好的新醫療體系,以增進全民健康!

本文節錄自《政府不敢告訴你的健保危機》,由印刻文學授權刊載。

更多文章

全方位數位轉型教戰手冊

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慧(AI)、元宇宙……大家都在談「數位轉型」,...

AI先行者的追夢旅程

身為現代AI發展歷程中的女性先行者、佈道者與良心,史丹福大學教授李飛飛親筆撰寫的《...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