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景氣大盤點 歐美與亞洲兩樣情

文 /
台灣產業創生平台

第三屆「跨國在地經營菁英班」的第四週課程,由台灣經濟研究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孫明德分享「國內外經濟情勢與產業景氣展望」,他帶領大家掌握後疫情時代全球經貿情勢及未來展望,包括美國、歐洲、日本、韓國、中國、台灣、印度及東南亞等市場應關注的經貿議題。我們特別整理精彩重點內容如下:

今年布局重點:重亞洲、輕歐美

過去五年來,全世界都經歷過美中貿易戰、新冠病毒、俄烏戰爭這三場大戰。根據美國聯準會(Fed)2020年發布的報告,從歷史經驗觀察,發生金融危機之後,第一年及第二年會分別衰退1%及3%,第三年起就會恢復正常;但疫情對經濟的影響長達五年,第一年會衰退3%,第二年出現報復性購買而反彈,接著又會連續三年衰退,呈現「強一年、弱三年」的走勢。

事實上,2020年疫情爆發之初,全球經濟表現確實很差,但2021年起各國紛紛大灑錢,祭出印鈔票、補貼等各種招式,經濟終於有些起色,所有企業都以為好日子就要來了,大舉備料、備貨、備庫存,可是當各種財政與貨幣政策退場,回到基本面,經濟又現出疲態;2022年開始,各行各業都往下掉,製造業出現一堆庫存,航運公司沒有貨可以跑。按照預測經濟會連續三年走弱,現在這個走勢只是到半山腰。

由於各地爆發疫情的時間點不太一樣,因此各國經濟走勢也有不同的時間差。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四月公布的世界經濟展望(World Economic Outlook)報告,美國的經濟成長率會連三年衰退,歐洲不只有天災還有人禍,深受俄烏戰爭及能源危機的衝擊,瑞典、德國、英國的經濟在2023年就會衰退。歐美表現欠佳,但亞洲整體經濟不錯,中國內需開始復甦,很多製造業也遷到泰國、越南、印度等國,迎接新一波投資榮景,今年的布局重點應是「弱歐美、強亞洲」。

美國金融危機蠢動

今年美國經濟的三個關鍵字:通膨、金融、川普。

物價上漲並不等於通膨,國際上認定物價上漲幅度要超過2%,且符合時間長、幅度大、範圍廣才算是通膨。美國的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已逐月降低,顯示通膨現象趨緩。過去物價上漲的理由很單純,就是石油危機,但現在情況複雜許多,第一是各國印了太多鈔票,第二是供應鏈中斷造成成本增加,第三是歐盟與各國要收取碳稅,供應商一定會反映在價格上。這三個理由會讓未來幾年的物價一波一波往上走。

美國這波金融危機來勢洶洶。過去40年來,美國曾發生過四波倒閉潮,1984年倒1家,1988-1992年倒了7家,2008-2010年倒了10家,2023年至今已經倒了5-6家,近期矽谷銀行與第一共和銀行的共同點是客戶高度集中,業務集中在少數大客戶,存款保障有限,一旦民眾感受到風險,就會轉移存款、引發擠兌。華爾街日報報導美國還有186家金融機構有擠兌危機,為了拾回民眾的信心,聯準會放了4,000億元出去,暫時解決危機,但接下來銀行勢必會採取信貸緊縮,企業貸款需求也大減,恐將導致經濟衰退。

另一個影響美國經濟較大的是2024年美國總統選舉的結果。現階段拜登有幾項重點施政方向,包括降低生活成本、強化社會保障、投資美國、確保安全,如果拜登連任,未來四、五年美國經濟政策不會有重大改變,會繼續推動綠能、跟中國打科技戰、增稅擴大支出,但如果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勝出,部分政策可能就會轉彎。

歐洲影子銀行風險大增

歐洲的問題比美國更為嚴重,除了疫情之外,還有俄烏戰爭引發的能源危機。從2021年9月到2023年1月,歐洲各國一共投入7,680億歐元的補貼能源支出,各國平均至少花GDP的3%在補貼能源,這種「寅吃卯糧」的作法,讓他們必須發債借錢,明、後年歐債危機有可能會捲土重來。

另一個潛在危機是歐洲影子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風險大增。英國金融機構為了吸引民眾存入退休金,都會提供每年一定的獲利率保證,其主要投資標的就是英國公債,但2022年9月,英國政府的財政政策引發市場擔憂,導致英國公債大跌,由於基金採取高槓桿操作,被金融機構要求追加保證金和抵押品,基金被迫出售持有債券,使債券下跌更加劇烈;直到英格蘭銀行宣布臨時購買長期債券,才穩定債市並化解金融風險。

在亞洲方面,也存在影子銀行的風險。韓國的房地產專案,都是先找融資公司,再找證券公司提供信用擔保、並進行房地產證券化,最後再找投資人。不少韓國民眾看好房地產後市,紛紛借錢來投資房地產證券化,但2022年10月之後金融緊縮導致房市下跌25%,民眾違約大增,韓國政府一口氣砸了50兆韓圜拯救房市。

原物料公司也是另一種影子銀行,2022年3月倫敦交易所暫停鎳交易,引發全球金屬市場震盪,也讓各界注意到原物料貿易商的角色。中糧、嘉吉這些商貿公司,是玉米、黃豆、鋼鐵等原物料的重要中間商或生產者,其資產多半是存貨,現金部位很低,流動資產僅佔流動負債約20%。過去很多銀行都願意借錢給原物料公司,但這些公司使用大量衍生商品來鎖定價格,卻不像金融業受到嚴格監督,隨著利率走高、加上原物料價格波動大,銀行擔憂風險不願增加額度,衍生商品也會被要求增加保證金。

中國靠內需撐盤

中國今年以來的開局沒那麼好,反彈力道不如原先預期,外銷表現不佳,還好零售數據仍有成長。一方面是新政府剛上任,預計下半年才會推出新政策,一方面是持續打房,導致房地產業者不敢蓋房子,買房的人也還在觀望,這是經濟還沒振興的最大關鍵。

習近平今年的經濟政策重點,第一是擴大國內需求,對象是消費傾向高、但受疫情影響大的中低收入居民,希望多管道增加其收入與消費能力,項目則包括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車、養老服務、教育醫療文化體育服務等;第二是有效防範化解重大經濟金融風險,包括房地產業引發系統性風險、金融風險、地方政府債務風險。

中國一直希望人民幣能夠取代美元,但頂多只能部分取代。全世界外匯存底及貿易融資都是用美元,用人民幣的只佔1-2%,這與中國佔全球GDP的17%、僅次於美國24.8%的地位無法相去甚遠,許多國家都開始降低美元比重,但有換黃金、人民幣、自己貨幣數位化三種途徑,尤其與中國貿易往來緊密的國家,像是印尼、沙烏地阿拉伯、巴西,採用人民幣的比例一定會提高,有機會超越英鎊及日圓,成為全世界第三大支付貨幣。

製造業去中國化的選項

日本在新任央行總裁植田和男上任後,下半年會不會升息,將是重要觀察指標。日本長期壓低利率與匯率,讓日本勞動成本很便宜,提升出口競爭力,但日本企業的工廠大多不在日本,對經濟的幫助有限;而因為日圓走貶,日本民眾都不想把錢存在日本,小企業也很難生存。日本除了高齡化、少子化危機外,因為多數人做一輩子都領不到500萬日圓年薪,這些菁英有可能外流,也是影響國力的另一個危機。

在中美貿易戰之下,全世界都在談「製造業去中國化」,英國經濟學人列出亞洲有14個地方可能取代中國,如果是高科技業可選擇台灣、日本、韓國,如果要找低成本的製造基地,可選擇越南、孟加拉、印度,如果要有些技術層次、但沒那麼貴的地方,可選擇馬來西亞及泰國。製造業想要落實「中國+1」策略,不難在亞洲找到一個成本與技術能夠符合需求的地方。

印度是中國之後的另一個焦點。從數據來看,印度股市持續上漲,外人直接投資年年增加,印度的國民所得預計在2030年將增加一倍,超越德、日,躍居全球第三大經濟體,都可以看出印度充沛的經濟動能。但印度也有一些缺點,像是基礎建設不足、各地方言複雜、官僚體制不夠友善等,且貿易保護相當嚴重,政府持續提高關稅,就是要讓大家都到印度設廠。

今年台灣也是靠內需撐天下,觀察重點在於零售、汽車、股票市場、觀光客,第一季零售表現比過去兩年好,汽車銷售也傳出捷報,觀光業來台旅客暴增,無薪假人口也大幅縮減,顯示解封後內需市場穩定復甦。至於外銷部分表現較為疲軟,但從各項指標來看,製造業客戶存貨指數正在減少,電子業庫存去化也很快,顯示台灣電子業正在觸底,下半年起就有機會看到曙光。

更多文章

Future Calls會後報導:以哈衝突帶給台灣的啟示與機會

以哈衝突的議題持續受到國際關注,繼1/...

共好餐會邀請中砂分享打造「磨」王的藍湖策略

「共好成長企業家聯誼餐會」已經成為創生平台的招牌活動之一,3月20日吸引數十位企業領袖、學者、...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