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黑手工具箱到多元應用 明昌國際破框思考的鍊金術

文 /
台灣產業創生平台

位於台中外埔大馬路上,有個大型的建築工地,磚紅色鋼骨結構在晴空下顯得特別醒目,裡頭正在興建11,000坪的綠建築,入口處標誌著幾個大字——「展望未來:明昌永續智慧工廠基地」。

這是明昌國際有史以來最大的投資案,原先的舊廠房拆除後於原址重建,預計投資金額達15至17億元,除了設置智慧製造基地及自動倉儲系統外,採用低碳的生產設備與零廢的處理系統,也會興建員工宿舍及運動休憩室,每年預計創造15至20億元的新產值。


明昌永續智慧工廠基地(來源:台灣產業創生平台)

永續智慧工廠的動工,標誌著明昌經歷一連串的變革,已從傳統的工具箱業者,蛻變成為全方位的空間應用創造家,其產品從汽修一路延伸到醫療、儲能、教育、物流等應用,銷往全球70多國,擁有300多家客戶,並跨足自有品牌,推出BOXO五金工具箱品牌及Bailida醫療設備工具箱品牌。

在過去20多年間,帶領明昌展開轉骨的關鍵推手,就是第二代接班人、現任董事長張庭維。

產品多元化,衝破營收天花板

明昌成立於1976年,創辦人張秋龍最早以鋼製辦公家具起家,六個員工在鐵皮屋開始打拼,1983年投入工具箱市場,逐漸打響名號,成為台灣工具箱龍頭;不過,在創業前25年,由於國際市場擴展不易,明昌成長有限,年營收一直未能突破1億元,難以擺脫家庭工作坊的營運格局。

二代的張華真與張庭維姊弟,在2002年加入公司,帶領明昌展開通路轉型,直接面向通路夥伴與客戶,才真正打開國際市場。

之後明昌營收一路成長,但2008年發生金融危機後,又陷入停滯期。張庭維帶領公司進行產品轉型,突破原有的工具箱框架,首度跨入醫療領域,推出護理推車、智取藥櫃,後來又開發電腦充電車、i郵箱,並投入充電樁、儲能櫃等綠能產品。

在產品多角化的帶動下,公司年營收從1億元一路成長到25億元以上,2021年更創下28億元的歷史新高。「我們不斷延伸應用市場,藉此創造第二、第三個成長曲線,由一個主核心帶幾個副核心,」他一語道出自家企業升級轉型的成功心法。

跨出歐洲舒適圈,勇闖美國市場

早期明昌放棄競爭激烈的美國市場,主攻歐洲與日本市場,因為當地消費者對於大陸貨的品質不太買單,客戶對價格的敏感度較低,然而,歐洲市場規模畢竟有限,且大陸廠商急起直追,讓張庭維倍感壓力。

他一直思索著要如何進入美國市場,2017年預判中美貿易戰一觸即發,應該是不錯的時機點。明昌花10個月快速設立大發廠,從過去高度客製化的少量多樣訂單,轉而生產少樣多量的產品,憑藉產品與成本競爭力,打進史丹利百得(Stanley Black&Decker)、家得寶(Home Depot)等美國一線客戶,順利爭取到美國客戶轉單的紅利。

至今美國市場已佔明昌整體營收近5成,淨利率約為歐洲的一半,營收與獲利都有達到原新預期的目標;另一方面,明昌也藉由擴大經濟規模來提高自動化效率,同時增加對供應鏈的採購能力,大發廠堪稱其中的關鍵布局之一。

落實精實製造,推動數位轉型

在父親的刻意安排下,張庭維在2015年接任副董事長,脫離原本的業務部門,啟動接班任務,當他走進自家工廠卻發現,明昌還停留在非常人治的傳統管理方式,於是即刻啟動精實製造,後來也在這個基礎上推動數位轉型,落實生產精實化、製造自動化、研發高值化、行銷數位化、營運智慧化等環節。

張庭維驕傲地說,短短幾年內,明昌從很人工化的產線,變成智慧化、自動化管理的工廠,裝了很多感測器、設備,產出很多圖表,生產資訊完全透明,即時報工、可視化看板、精準回覆客戶、智慧倉管等功能應有盡有。

打造智慧製造示範基地,建立共榮生態圈

放眼未來,明昌將以「全世界最值得信賴的空間應用創造家」為定位,繼續開發各種金屬板材的收納儲存空間,而正在興建的永續智慧工廠,集研發中心、實驗室、生產基地、自動倉儲、綠能儲能設備於一身,將是公司持續成長的最大後盾。

張庭維強調,新廠房將是數位化生產基地的示範,如果海外有在地化生產的需要,可以將這套東西輸出到任何地方;此外,明昌也期盼能夠結合中部手工具產業鏈,打造最有競爭力的智慧製造共榮圈。

【創生觀點】與其各自當山主  不如攜手攀高峰

明昌的前半段,比較像是家庭工作坊,張庭維在2002年加入公司時,還是營收不到1億元的微型企業,最近20年歷經一連串的努力,有不錯的進展,接下來要持續追求產品多元化、更高的技術含金量、衍生性應用,打開不同的產業與客戶,不管組織、文化或人才都要有一些不同的作法。

  1. 在產品方面,要進一步跳脫原來的範圍,尤其是「板金」與「箱」這兩大限制,這樣組合起來就有無限的可能性,但接下來可能面臨人才不足的問題。人才是未來拓展版圖的關鍵,最好找3至5位比較天馬行空的人,從企劃、技術等角度,以好奇心與想像力找尋更多可能性,評估每個市場的成長機會,再挑選合適的的目標市場投入。為了吸納更多人才,新事業可以考慮成立新公司,透過股權投資當作一起創業,員工不會覺得還要花5至10年的血汗,現有員工也可以在上市櫃時透過員工認股來留才。
  2. 部門最高主管不僅負責今天的事,也要常思考明天及後天的事,如果要花更多時間思考未來,可以讓副手管理今天的KPI,正手只要花20%時間在執行層面的事務,另外80%可多思考未來的事。如果部門還沒有明顯的副手時,可以物色2至3位候選人,將今天的KPI拆成兩、三個部分讓他們分別執行,大約兩、三年就看得出誰適合接班,至於主管因為一直在追逐更新的東西,也不用擔心沒有位置及角色可以發揮。
  3. 很多像明昌這樣規模的公司,都不允許員工犯錯,其實應該適當建立容錯的文化,才有更多創新機會。尤其明昌董事長張庭維的點子很多,不可能每個都對,如果要考慮到「明天」的布局,就要容許犯錯,抱持「小錯不斷、大過不犯」的心態,大家一起玩、一起扛;人能夠犯的錯有限,如果前面錯犯得不夠多,愈到後面就愈危險。
  4. 與其討論產業控股的機會,還不如先組成投資公司。台中手工具業臥虎藏龍,每個技術都一級棒,但各據山頭,儘管大家都瞭解擴大規模是應走的方向,但光是要搞定盤根錯節的家族就很難,尤其這幾年大家都在各自山頭上鞏固陣地,動輒投資20億至30億元,不太容易輕易就被收編。
    比較可行的方式,是大家各拿5,000萬至1億元,成立投資公司進行練兵,這樣進可攻退可守。在不動本業的情況下,如有值得投資的新產品或新領域可以一起投資,成本與風險一起分擔,長到一定程度也可成立新公司。經過實戰合作的過程,一方面觀察彼此的共事默契、是否願賭服輸,一方面也讓大家想清楚,與其各自在泰山當山主,不如一起攀登喜馬拉雅山的頂峰。  
  5. 企業在做新事業開發時,如果把投資當做成本,這樣大家都不敢花錢,一定要改變觀念,這是布局未來必要的投資,最好是提撥額外且固定比例的預算;對決策者來說,新事業開發應該是選擇題而非是非題,不是應不應該投資的問題,而是應該從幾個機會中挑選哪一個。對投資的人來說,KPI是投資的品質與效率,重點不是看有沒有賺錢,而是看花錢花到哪裡、有沒有用到刀口上。
  6. 明昌如果要建立更大的盤,一定要多方嘗試投資與合作,但不要找管東管西的富爸爸,可以找投緣的富哥哥,當然自己也可以當別人的富哥哥。不管是強連結、弱連結,一旦合作久了培養足夠互信與默契,很自然的控股或集團架構就成形了。

「我們不斷延伸應用市場,藉此創造第二、第三個成長曲線,
由一個主核心帶幾個副核心。」

——明昌國際董事長張庭維

更多文章

從零組件到解決方案!台達電靠雙腳並用推進新事業

十多年前,提到台達電,十個人有九個會想到電源供應器,時至今日,多數人對台達電的印象,...

掙脫憂鬱流沙的生命日記

憂鬱症已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列為本世紀威脅人類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據統計,...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