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注深耕賽道 康揚如何靠BbC通路建構醫材王國?

文 /
台灣產業創生平台

走進位於嘉義民雄的康揚總部,偌大的展示中心,手動輪椅、電動輪椅、站立式電動輪椅、智慧型輪椅及各種行動輔具一字排開,標誌著康揚寬廣的產品線及不斷創新研發的企圖心。1987年成立的康揚,究竟是如何從零開始,在鋁合金輪椅這個新市場殺出重圍,成為銷往英國、西班牙、印度、泰國等全球40多國的行動輔具領導品牌?下一步,康揚又要如何擘劃全新的商業模式,從單一產品挺進多產品戰線,攜手台灣其他醫療器材企業一起打國際盃?

壯志難酬,毅然踏上創業之路
「我的創業是被逼出來的!」康揚董事長陳英俊自承從小家境窮困,從未想過要創業當老闆,專科畢業後換過兩、三間公司,但眼見這些大公司的老闆,腦袋裡裝的就是與客戶交際應酬、殺價搶訂單,沒有提供員工應有的教育訓練,心中不禁思量著:「我這樣一個年輕的生命,充滿抱負與理想,難道要一直待在這些公司?」 

後來他在一家輪椅公司離職之後,決心要跳脫這樣的環境,於是在幾個朋友的鼓勵下,毅然而然投入創業的行列。陳英俊表示,當時一心想找個可長期耕耘的行業,因為自覺工業管理是一門「樣樣通、樣樣鬆」的科系,不敢去碰技術門檻太高的產業;他發現輪椅產業的核心技術比較偏向機械,但不到精密機械那麼複雜,似乎是很適合的創業方向。

陳英俊自創業之初,就不斷問自己:如何跟同業不一樣?如何可以贏過同業?如何開創新的產品?當時台灣已有7~8家輪椅工廠,加上一些貿易商,但這些公司清一色都是做鐵製輪椅,且幾乎每個設計都是如出一轍;當年鋁合金材質剛興起,他看到國外文獻開始有人在做鋁合金材質的輕量型輪椅,決定往這個方向切入。

陳英俊創業當老闆,但他很有道義地給自己訂了一個「三不動」政策:不動老東家的客戶 、不做跟老東家一樣的產品、不動老東家的員工,讓自己從零開始,「這樣的原則聽起來很有魄力,但卻是搞死自己,」他有感而發地說。

闖入誤區,供應商與客戶成兩大關卡
現在回顧起來,鋁合金輪椅或許是不錯的創業題目,但陳英俊低估了找材料與找客戶的難度,讓他彷彿進入了一個誤區。當時台灣有些鋁合金工廠,但做的都是鋁門窗的鋁合金材料(國際編號6063),輪椅需要的則是航空級的鋁合金材料(國際編號6061),幾個月下來,他發現台灣竟然只有一家工廠會做6061鋁合金,但那家工廠是軍方獨家供貨的協力廠商,因此不被允許跟民間企業合作。

台灣買不到合格的材料,眼前只有兩條路, 一是轉向跟日本買,一是在台灣說服廠商投入研發。然而,日本廠商生產的是更高級的7075鋁合金,且進口成本很高,這條路似乎不通。陳英俊只得硬著頭皮,在台灣尋找可能的材料工廠,所幸有一家廠商願意幫他們研發6061鋁合金,一開始還把鋁擠型的機器搞壞,害對方差點傾家蕩產,後來才總算解決了生產的問題。

材料這個關卡順利過關,但第二個關卡——找客戶更為棘手。康揚完成鋁合金輪椅的樣品後,從零開始找客戶,考量到鋁合金輪椅的成本是一般鐵製輪椅的五倍之多,當時台灣市場還消費不起,加上擔心被同業仿冒,因此一開始就以外銷為目標;眼看創業資金新台幣500萬元一年就燒光了,陳英俊只能借錢在國際期刊刊登廣告,後來有了零星訂單,隔年再想辦法籌錢到德國參展,然一切只能採取最拮据的方式 。

創業團隊的資金壓力日益沈重,陳英俊不斷借錢度日,訂單還是未見起色,這時他跟團隊認真思考是不是該收攤了;所幸來自西班牙客戶的第一張訂單,如即時雨般出現,讓康揚的營運有了轉機。

第一家客戶的突破,讓康揚彷彿克服了「阿姆斯壯極限」,在國際市場上稍微打開知名度後,客戶的詢價單就不斷湧進,因為在鋁合金輪椅市場搶得先機,加上具備足夠的成本競爭力,此後康揚享受了10~20年的好光景,幾乎取得獨佔的地位。

拒絕商業誘惑,堅守自己的賽道
當客戶愈來愈多,品牌也傳出口碑,康揚邁入營運的成長期,但這個階段面臨的不是沒有客戶的煩惱,而是如何抗拒商業上的誘惑、堅守自己選擇的賽道。

第一種誘惑是來自大客戶的OEM訂單。陳英俊回憶說,當時員工僅有10多人,有客戶一開口就說要包下全部產能,貼客戶品牌出貨,一開始覺得很興奮,後來拿到報價後卻大失所望,「客戶說我幫你算出所有的原物料成本及加工費用,再加上10%利潤給你。」

陳英俊心想,公司花那麼多心力設計開發產品,但這家客戶卻只計算加工成本,無視我們的技術突破與創新價值,這樣的生意不可能長久,於是他果斷拒絕了這家客戶的OEM訂單,選擇從小客戶開始接。

第二種誘惑是既有客戶要求擴張產品線,從輪椅延伸到病床、助行器等,並且保證一定規模的訂單數量;第三種誘惑是異業的誘惑,有些廠商在病床、保健食品等領域有不錯的成績,會詢問要不要幫忙一起賣,或是討論建立特定合作關係,但陳英俊也都勇敢說不,「如果貿然為之,勢必會愈搞愈複雜,品牌與營運也會逐漸失焦。」

看好輪椅的發展縱深,決定做深耕型企業
經過仔細評估,陳英俊決定做深耕型的企業,暫時不去發展第二產品,主要原因有兩個。首先,輪椅這個產品還有很多縱深可以挖,除了從傳統輪椅走向高端的全功能輪椅,近年來又開始整合物聯網(IoT)功能、下一步還會增加AI功能,未來可以發展的空間還很大;其次,當品牌發展到一個階段,他開始體認到通路加品牌的效應,深覺應將公司經營的心力放在構建國際通路與國際品牌上,而不是貿然進入其他已山頭林立的領域,他相信只要把產品做得更高檔、更有價值,利潤率也會水漲船高,從A到A+還有很寬廣的一片天。

康揚選擇了深耕的賽道,接下來的問題在於如何落實?陳英俊心想,在台灣已搶下6成以上的市佔率,如果在全世界有10個國家做得跟台灣一樣好,公司的營運基礎就很穩當了;不過,要想複製台灣的成功模式,就先得打通後面的任督二脈——當地銷售通路與國際品牌。

建構獨有通路模式,展開全球布局
這套獨有的通路模式就是BbC模式——大B是工廠,小b是海外各個行銷業務分公司,然後直接賣給消費者(C)陳英俊自豪地說,這就是康揚與其他同業最不一樣的經營策略,目前已在台灣、英國、西班牙、印度、泰國、越南、中國等7~8個市場完成布建,佔整體營收約6成。

他之所以會建構這套通路模式,是因為發現傳統貿易代理的B2B模式有很多缺點,一方面代理商的忠誠度不高,另一方面貿易商的思維就是右手進、左手出,只想當賺中間價差的過手財神,不僅懶得去理解複雜的產品特性與知識,也不理會相關的教育訓練與要求,甚至會將低階與高階產品放在一起比價,根本無法凸顯高階產品應有的價值。

「如果我們自己沒有掌握通路,就很難去做有高附加價值的產品,」陳英俊基於這層認知,開始著手建立海外的銷售分公司,一方面可直接將產品出貨到店家,並且做好教育訓練,將行銷溝通貫徹到最末端;一方面在行銷通路扁平化後,中間商都不見了,可以擠出更多利潤。

啟動多產品戰略,營運動能可望三級跳
在過去10多年的期間,康揚的營收成長較為平穩,但陳英俊透露,這些年的首要目標是在海外布建BbC通路,隨著通路布局告一段落,目前正準備啟動一個全新的商業模式——以通路加品牌為優勢,導入以輪椅這個行動輔具為中心的週邊產品,包括助行器、馬桶輪椅、病床、吊架等前、後端產品,再擴散到紙尿布等相關耗材,打造一個以台灣醫療器材為主的精品品牌,提供一站式購足的服務,並透過現有的BbC通路推向國際市場。

陳英俊強調,模具與生產是由合作廠商負責,我們會透過對終端消費者的瞭解,將合作廠商的既有產品建議進行設計變更,做出更有差異化的產品,然後以康揚的品牌賣到國外去。如此一來不僅能將台灣其他的精品推向國際市場,也有助於讓康揚的營業額倍數成長,「我只做輪椅就有20億元,如果再增加三、四種產品,突破100億元指日可待!」

【創生觀點】從單打獨鬥到打群架  台灣醫材業應結盟出擊

  1. 輪椅按理說是一個很常見的東西,應該有一些機構會去做產量、銷量、市佔率等數據的蒐集與分析,但實際上這個產業的分析性資訊好像沒有那麼發達與通透,顯示出這個行業應屬寡斷市場,由幾個主要的山頭瓜分,因為生意已經做得不錯,因此無須將資訊公開,甚至希望利用資訊不透明來強化主導地位。面對這樣的生態,康揚與其與這些寡斷企業競爭,還不如跟他們一起合作賺錢,康揚不用那麼辛苦地建立通路去跟他們拼鬥,他們也不用另外找產品來跟康揚對打。然而被收編不一定是最好的路,因為可能失去原來最獨特的創造力,在業務或財務(股權或非股權)上建立某種形式的合作,或許才是最恰當的。
  2. 經營者的思維一定要調整,重點是讓高管的心態變成在替自己做,而不是替老板做。海外分公司的總經理除了提供分紅以外,亦可分階段提撥一定比例的股權,不管是分公司或總公司的股權都可考慮;如果他覺得這是可長可久的事業,甚至可傳承給下一代、下下一代,很多事情就會完全不一樣,他會盡心盡力去思考如何把產品賣到最好,或者還有哪些新的賺錢方式,這樣的關係就會更牢靠。
  3. 康揚有具競爭力的產品與完整的銷售架構,認真來說只要找一位厲害的營運長,再找兩、三位徒子徒孫進來,整體團隊就會很不一樣了。過去在跨國品牌負責國際行銷、55~60歲但已退休的高階經理人,會是營運長的適合人選,其能力與專業正好可以補強執行長的不足,只要有足夠默契即可,有幾個對的人一起幫忙,成長速度一定會加快很多。
  4. 台灣的醫療器材業,有很多都是單品牌、單產品,但每個品牌只賣一個產品、每個通路也只賣一個產品,著實有點浪費;如果能夠從單兵作戰晉升為團隊作戰,變成多產品的銷售模式,就能提高規模效益,例如一次出去賣五個產品,這個品牌在每一個產品的成本就只有五分之一,通路亦是如此。至於要掛誰的品牌還需討論協調,因為每個人都認為自己的品牌很棒,不過如果有些股權的合作,就比較容易達成共識,大家也都可從中獲利。
  5. 過去康揚都是採取穩紮穩打的布局,但逐一布建時間就會拉長,或可考慮併購在當地經營通路有成的地頭蛇,用以連結現有的BbC模式,如此就能縮短時間、擴大空間。在上市櫃之前,併購只能用鈔票,而且比較不好談;在上市櫃之後,別人比較信任,而且方式更多元,可善用鈔票加上股票來進行併購。

如果我們自己沒有掌握通路,就很難去做有高附加價值的產品。

——康揚董事長陳英俊

更多文章

為農民撐起一片天 皆展邁向溫室龍頭的創新旅程

在台灣中南部的農村,經常看得到鋪蓋著白色農膜(包覆溫室的塑膠布材)與黑色防蟲網的溫室,...

走過30年創新路 程曦如何構築客服王國的競爭壁壘?

1999市民熱線、1988紓困振興專線、1955勞工諮詢申訴專線,...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