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壽開枝散葉後 如何打造下一個百年光輝?

文 /
台灣產業創生平台

走進位於台中沙鹿的福壽實業集團總部,大樓外牆高掛著「糧農循環、綠色永續」八個大字,更高處則印著100年的字樣及招牌的日本財神肖像,福壽牌的商標不僅深植人心,且產品已從食用油、飼料、肥料,一路擴展到早餐穀片、寵物食品、雞肉、雞蛋及畜牧水產品,經營範疇涵蓋B2B及B2C領域。

福壽是頗具代表性的臺灣家族企業之一,歷經時代的考驗與洗禮,打下相當穩固的基礎,但也有難以擺脫的包袱。福壽實業董事長洪堯昆為第三代掌門人,他在2005年接任董事長之後,除了承襲父執輩創業精神外,也大膽投資與擴展事業體,並以創新與永續的精神推動糧農循環經濟理念,但內部質疑與反對的聲音從未間斷過。

作為百年企業的掌舵者,洪堯昆要如何凝聚共識、突破枷鎖,讓創新得以落地?在傳承交棒的急迫壓力之下,他要如何引進新人才、擴展新領域,為公司點燃新一波的營運動能,替福壽開創下一個百年光輝?

第一代在沙鹿創業,以榨油事業發跡  

福壽創立於1920年,洪堯昆的祖父輩洪斗、洪介、洪鄭、洪笨、洪不、洪掛等六位兄弟,在台中沙鹿創設木製榨油機廠,以煉製花生油、胡麻油、菜籽油起家,開啟福壽實業發展的第一頁。

1965年,家族第一代的六位兄弟,以油品與麵粉事業為兩大主體進行分家,洪堯昆的祖父跟兩位堂兄弟,負責經營油品事業,一路打造成台灣規模最大的油脂生產供應商。

洪堯昆回憶說,當時分家時他才小學六年級,一開始生產食用油,到了初中時開始做飼料,飼料以後就有養豬、養雞,然後有自己的農場,1993年又開始生產肥料,一直都在做食糧相關產業。

掌握國外趨勢,跨足寵物食品與穀片    

洪堯昆在日本駒澤大學經營學系畢業後,又去美國讀了兩年書,後來返國加入公司後,就開始引進國外的一些產品。1984年福壽與日本協同株式會社簽約合作,成為台灣第一家寵物食品廠;1990年,福壽又率先推出早餐穀片品牌「喜瑞爾」,並強打電視廣告,讓「喜瑞爾」幾乎成為早餐穀片的代名詞。

2005年洪堯昆正式接任董事長,持續為福壽開創更多事業的可能性,包括在2014年成立福壽實業生技發展中心,跨足農業生技領域;2016年成立子公司洽富實業,引進全台唯一氣冷式電宰設備,打造氣冷雞王國;另外也投入養殖漁業、蛋雞場。

從B2B跨入B2C,建構一條龍產業鏈   

事實上,福壽從B2B跨入B2C,不僅是為了開枝散葉,也是為了突破食糧產業的生態。

「做食品一定有前途,但如果要殺出一條血路,必須有差異化。」洪昆堯解釋,早期做飼料跟肥料,都是跟農民有關係,但做生產線真的不好賺;大約10年前開始養雞,但競爭激烈也很辛苦;直到這幾年把原料變成商品,例如賣炸雞,直接面對消費者,希望能夠扭轉被大型經銷體系控制、殺價競爭的生態。 

福壽以多品牌策略,持續朝向消費品市場布局,目前消費品事業佔公司整體營收僅1成多,比例還不高,產值也無法跟過去的大宗物資產業相較,但他強調,「如果不繼續嘗試這個消費品管道的話,永遠沒有新的出路。」

對洪堯昆來說,消費品成功的不二法門,就是提升附加價值。舉例來說,福壽轉投資的恰富,是全台第一家引進最新歐盟規格冷空氣降溫製程設備的電宰雞廠,不同於傳統屠宰雞隻的泡水降溫製程,降低肉品交叉污染的機會,並保留雞肉的原始肉質與美味。

從上游一直往下游延伸,也是福壽拓展事業版圖的不敗方程式,從油粕生產飼料,將飼料與農牧、養殖場結合,與下游端的飼養、屠宰、加工端整合,就能擴大事業出海口,打造一條龍的產業鏈。

擬定三大成長策略,持續擴展新事業

福壽在過去20年間,年營業額從60億元左右一舉突破100億元,但近年來又維持在120億~170億元間,成長似乎有些停滯。對此,洪堯昆揭露了福壽繼續成長的三大主軸,包括擴建新產能、投資農業生技、成立新事業,「如果沒有投資新產業,不可能有新的營業額出來,該做的都有在做,只是在等時機。」

第一,飼料廠將繼續擴廠;第二,持續投資農業生技,像是有機肥料就是應用最新生物科研技術,以米糠、腐熟蔗渣、菇包木屑精製而成的堆肥,「福壽的生技農藥是台灣第一家製造的,是獲利較高、也很有潛力的產業,未來希望能夠配合台灣糧食自主的政策,在食糧供應鏈當中多扮演一些角色。」

第三則是持續發展新的產業,除了氣冷雞以外,近年來也開始挑戰新的消費市場如飼養蛋雞。事實上,福壽在2014年承購新豐畜牧場及斗六畜牧場,藉此快速擴大規模,洪堯昆強調,目前福壽僅佔市場需求量的5~6%,仍有很大的成長空間,後續仍會繼續尋找上下游加工廠做為併購標的。

目前僅約600位員工的福壽,也持續推動AI自動化,進一步提高製造效能。洪堯昆強調,AI與ESG一直是他的重點方向,目前正與工研院合作研究雞糞發電、AI與生技開發,第一步是將AI應用在本業中,把公司體質做得更好,第二步則希望有異業衍生的機會。

建構共好糧農生態圈  對併購保持開放態度

深耕台灣百年之後,洪堯昆重新為公司建構核心價值,以綠色企業、永續土地為目標,將製程中的副產品製成有機質肥料,提供給農民種植使用,再回購農作物加工生產,藉此創造「共好糧農」的正向循環經濟。

放眼未來,洪堯昆抱持著相當開放的心態,不管是併購、產業控股,只要對公司的長遠發展有利都不排斥。他親眼見證過日本食用油與飼料產業在10幾年前走過的路,因此深刻體認到併購是一條可以嘗試的路,「當然要找就要找好公司,如果雙方都有合適的人才,結合後一定可以經營得更好。」

【創生觀點】突破現況  需要開擴思維,跨大腳步

  1. 福壽以既有的產品線與團隊,雖可維持穩定成長,但如果要有大突破,可能需要開擴思維,跨大腳步。譬如說,福壽或可跳出生產掛帥思維,改採品牌行銷模式,引進外國商品透過福壽通路在台灣銷售,擴大產品搭配布局。福壽也可嘗試「以終為始」的角度去規劃未來,若現有營收150億元,希望達到300億元,靠自我成長可能要10年的時間,考慮外部併購或可加速達標。
  2. 併購可以是升級轉型的捷徑,但人才培養還是很重要,如果公司團隊不夠到位,併購也很難順利成功。福壽企業文化相當踏實,多數員工都能按步就班使命必達,但或許需要一些敢胡思亂想、會攻城略地的人才,公司組織架構可能也需要有所調整配套。
  3. 福壽或可考慮設置一個事業開發或投資專責單位,賦予具體任務,使命和KPI,人才比較願意進來,也較好施展身手;如果放在公司原有組織中,難免會受限於既有流程或框架而綁手綁腳。大股東家族的年輕成員或可加入這個單位,面對前瞻未來的挑戰,應會有激盪衝擊的快速成長效應。
  4. 不少以食糧產業為主的家族企業,都面臨類似的狀況,大家都覺得還有很多發展空間,但每家企業都有一定的包袱,難免陷入某個泥沼中不易跳脫。如果有人願意出來協調整合,透過產業控股的形式進行結盟,每家公司都能繼續做原來的事情,在核心產品上繼續發揮優勢,其他非核心產品則可彼此支援或分工來提高競爭力。當大家的股票都變成同一張產控股票,而且又是上市櫃的公司,資本市場能見度也能提高,有些困境或許可以迎刃而解。

做食品一定有前途,但如果要殺出一條血路,必須有差異化。

——福壽實業集團董事長洪堯昆

更多文章

專注深耕賽道 康揚如何靠BbC通路建構醫材王國?

走進位於嘉義民雄的康揚總部,偌大的展示中心,手動輪椅、電動輪椅、站立式電動輪椅、...

為農民撐起一片天 皆展邁向溫室龍頭的創新旅程

在台灣中南部的農村,經常看得到鋪蓋著白色農膜(包覆溫室的塑膠布材)與黑色防蟲網的溫室,...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