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鎖台灣企業的品牌關卡

文 /
台灣產業創生平台

做代工的企業、離消費者很遠的供應商,是否就不需要經營品牌呢?橫跨品牌、策略、創意三大領域的整合傳播老將黃文博,在《品牌大學問》這本書中,以完全在地的視角,突破台灣企業對品牌的諸多迷思,讓企業在創品牌、養品牌、管品牌的過程中,找到一條清晰的活路。

這本書是專治台灣企業痛點的品牌全書,不套用歐美觀點,不引用國外案例,堅持採用本土企業實例台灣企業面臨的品牌關卡。黃文博認為,30年來,品牌是最被台灣企業輕視的市場競爭利器,因此他提出1套知識系統x8個品牌步驟x12個重要觀念,其建立一套環環相扣的理論架構,結合身經百戰的豐富實務經驗,帶讀者認識品牌策略背後的原理,同時剖析操作品牌的實用知識。無論是企業或個人要創新品牌、再造品牌或重整品牌,本書都很值得一讀。

做不做品牌,不再是選項

代工產業、B2B(Business to Business)企業、製造業,普遍認為品牌以現況方式存在就好,不須要特別為品牌做些甚麼。然而,網路時代、短鏈供需,即使跟消費者距離十萬八千里的企業,也沒辦法再隱身於供應鏈的後面,只關心上下游廠商,只負責產品的一小部分,既不需面對社會大眾,更無需在意產品品質與成本控制之外的事。
        
類似想法,是明顯的時代脫節。包括台灣引以為傲的「隱形冠軍」概念都需要修正。沒錯,處在供應鏈遠端、產品研發與製造能力一級棒的企業,相對於在供應鏈近端的企業是有隱形特性。他甘願當隱形冠軍,品牌於他,只牽涉極少數人,上下游廠商、關聯業界加一加,數百、上千人知道他的好名聲就行,幹嘛要去跟上百萬、千萬的消費者博感情?

但是在網路世界,誰是隱形的?再長的供應鍊,網路一樣一覽無遺,誰都無法躲在供應鏈遠端雲淡風輕地過太平日子。舉例,近年興起的隱形廚房,在餐點供應鏈最遠端替很多供餐品牌服務,萬一餐點出狀況,供餐品牌自然要扛責,可隱形廚房在網路刨根式地搜尋下,躲得掉嗎?你說隱形廚房顧好產品、成本、管理,不必費心營造品牌力,然而一旦出了大事,缺乏品牌力保護的隱形廚房,如同沒了皮膚保護的肉身,抵抗力一定弱。

多一層皮膚,保護力差很多

與消費者距離遠的台灣企業很多,他們習慣使用「產品力」、「價格力」、「通路力」這三種能力構成競爭力,認為傳播力帶來的「擦脂抹粉」作用不值得投資,也不覺得需要投資於品牌以建立皮膚般的保護效果。然而,單憑產品、價格、通路這三力,身處難以隱身的新時代,不足以應付時代劇變,狀況不發生則已,一發生必不堪一擊。在現代市場架構優勢生存能力,需靠產品力、價格力、通路力、傳播力和品牌力的整合戰力。

2013年,半導體業封裝測試巨人——日月光,爆發了高雄廠排放廢水污染河川的事件。廠再怎麼大,技術實力再怎麼強,盈利再怎麼豐厚,也抵擋不住輿論撻伐,企業形象大傷。自此之後,日月光痛定思痛,選擇ESG(Environmental環境保護、Social社會責任、Corporate Governance公司治理)下重本,鎖定環境、少子化、老齡化的議題,設立環保、慈善、文教三個基金會,火力全開打造此前忽略的品牌力,搭配積極對外傳播,一點一滴贏回企業形象。

這是很激勵人心的例子,一個原本離消費者遠之又遠的科技產業,受創後不再隱身於半導體供應鏈後,決定動用本來就出得起,但以前可能認為沒必要的預算,投入ESG 領域,逐漸扭轉社會大眾認知的負面形象,讓日月光這個品牌成為企業的新生皮膚。

上銀科技的例子更值得肯定,該企業正值盛世,卻並未關起門來藏在供應鏈遠端過小日子,反而趁勢適時擺脫對產品、價格、通路這三力的過度依賴,明明做的是消費者摸不著頭腦的傳動控制產品,如滾珠螺桿、線性滑軌、工業機器人,但企業連年編列專屬預算推廣品牌,平均佔年營業額1%至1.5%,這個數字應還有大幅成長空間,但持續投入的心態正確。除了各式網路行銷、國內外媒體廣告、CSR(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企業社會責任)活動,同時經營者願意走到前台,不畏曝光,凸顯上銀的品牌,養出一層強韌的皮膚,終將大有助益於企業未來。

自以為離消費者很遠的台灣企業,此前還能說:「就算想打造品牌,卻苦於找不到橋接上社會大眾的舞台啊!」其實可用的橋接工具早已出現,像近來蔚為顯學的CSR、SDG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永續發展目標)、ESG 等倡議風起雲湧,不怕無橋接載體可用,只怕企業不懂得用。

蔑視品牌或忽視五力,非但與時代脫節,還會遭到時代遺棄。坦白講,二十一世紀之前,消費型品牌若用了不正確的觀念做品牌,仍可以靠三力的掩護低空掠過;製造業視品牌如雞肋,仍可以靠三力安穩度日。如今,做不做品牌沒得選擇,無論哪一種屬性的企業,自認躲得再遠,消費者都能找到你算總帳。換言之,當社會大眾的品牌意識愈來愈高,企業的品牌警覺也要愈來愈高;當媒體輿論的品牌問責愈來愈強,企業投入品牌的速度也要愈來愈快。

本文摘錄自《品牌大學問》,由天下雜誌出版授權刊載。

更多文章

通往最佳表現的EQ之路

EQ之父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在1996年提出EQ一詞,...

如何在AI浪潮中乘風破浪?

ChatGPT橫空出世,人工智慧加速改變了人的工作方式,人需要改變哪些思維?培養哪些能力?...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