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3個「關鍵時刻」,讓顧客體驗更有感

文 /
台灣產業創生平台

當企業的產品或服務未能獲得顧客青睞時,經常遭到的質疑是:在遵循加深客戶體驗或顧客導向的原則下,何以企業無法擬定正確的方案和執行方式呢? 

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特聘教授于卓民認為,以加深顧客體驗來擬訂企業的營運模式已是老生常談,關鍵在於如何落實。而他認為《峰值體驗》作者,在累積了80個產業、超過200個創新品牌體驗設計的成功案例後,展出一套洞察工具,對於企業該在什麼時候,以及如何創造影響消費者決策的體驗,有獨到的看法。 

《峰值體驗》是基於兩個假設:企業的資源有限,必須將資源放在最有價值的活動上;消費者的時間有限,只會注意到他有興趣的事。而消費者對品牌的評價,並不是一個平均分數,也不是加總計分,他們只在關鍵時刻(Moment Of Truth,MOT)打分數。因此,在與顧客互動時,企業能在關鍵時刻以有效的體驗設計滿足顧客需求,就可能達到「一見就進、一進就買、一買再買、一傳千里」的效果。 

有效的體驗設計必須讓消費者難以忘懷,雖然產品或服務可能大同小異,但只要在幾個點上創造「峰值」,消費者就會對品牌產生印記。以下書摘以華航為例,看他們如何用此概念打造完美的乘客體驗,讓淨利兩年成長10倍。 

中華航空在2012年找上了我,要做品牌重新定位的輔導案。當時華航購買了十架 777-300 ER 新飛機,希望趁著飛機硬體重新設計的機會,讓消費者擁有全新的飛行體驗。事實上華航在那個時間點並不賺錢,但2014 年新飛機交機後,華航的淨利由虧轉盈,2015年的淨利相較2013年成長了10倍,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華航是一個老品牌,新生代的客人卻都去坐競爭對手的飛機。但問題不只是這個,而是當時搭乘華航商務艙的人不多。不要以為這麼大的航空公司跟你的公司有什麼不同,其實每家公司都有好賣的產品與不好賣的產品,常常是好賣的產品利潤低,然後利潤高的產品賣不動。根據航空業大數據顯示,以長途航程為例,如台北飛紐約、飛阿姆斯特丹,若是商務艙坐滿,那麼經濟艙就是賺的。但華航當時面臨的挑戰是,經濟艙常常滿,但商務艙載客率卻不如預期。

花錢改硬體,客人就會買單嗎?

題目來了,要怎麼增加商務艙的載客率呢?光憑直覺也知道「商務艙和經濟艙的消費者要的東西不一樣」,但我們要做什麼,消費者才會來搭商務艙?這時「洞察」就很重要了。你要先確定消費者要什麼,才能進行體驗設計。  

試問一下,「你覺得商務艙與經濟艙的客群,要的有什麼不同?」 

很多人可能馬上會說「服務」,認為商務艙的客人更重視服務。坦白講,什麼樣的服務才是好的?一趟長途飛行,待在飛機上的時間超過12小時,這12小時的服務都要很好嗎?到底哪個時刻、怎樣的服務才會讓消費者留下印象? 

事實上,一個體驗設計者必須有能力說清楚,在哪個時刻、做什麼樣的服務,才會讓消費者感受到不同,那才是我說的「打透」。大家都習慣講一個很空泛的詞,例如服務要好、產品品質要好、價錢不能太貴、動作要加快之類的,這種說法範圍太大,沒有細節,是沒有辦法下手改善的。  

然後,可能有人會提到「座位空間」,商務艙的客人需要比較大的座位空間。但飛機是相當規格化的東西,航空公司只要花錢買同樣機型的飛機,商務艙的空間都是一樣的。因此在「座位空間大」這個面向上,華航商務艙和別家航空公司的商務艙實在很難有什麼差異,只能在設計上有所不同。 

花錢改硬體,客人就會買單的日子已經過去了。你能花錢改裝潢,別家店也可以,而且人家能砸的錢可能比你還多。硬體從來就不是最關鍵的事情,體驗才是。換句話說,硬體很好,軟體不行,這是我們最常聽到客戶抱怨的事之一。  

針對關鍵時刻做好體驗設計 

我們跟華航策略發展部的精英們,針對「商務艙旅客」打開了很多關鍵時刻(MOT),從「行程規劃、購買機票、報到、貴賓室、候機、登機、空服人員、餐飲、設備、里程酬賓計劃」等,定義了基礎的 MOT。又研究了產業第三方的調查評比、媒體簡報和輿情,包括從旅行社調閱出來的銷售數據,再反覆比對華航內部客戶滿意度調查所定義的指標,加上執行了非常多場的焦點團體座談會(focus group discussion,簡稱 FGD),根據以上這些質化與量化研究產生的數據與論述,最後從超過300個MOT當中濃縮出80多個。 

我們拿著這80多個MOT,找了包括華航在內的3家不同航空公司商務艙高卡會員進行調查。為了確保量化研究的信度與效度,分批次做了大量的問卷,再利用結構方程模型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簡稱SEM模型)進行統計分析。結果發現,在這些MOT當中,會顯著影響消費者決策的並不多。 

事實上,在我們做過的很多項目,結果也是類似的,就跟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康納曼提出的「峰終定律」一樣,只有少數幾個關鍵時刻重大影響消費者決策,而不是所有。代表著企業原先設定的一大堆體驗,大部分可能是徒勞無功,做了並沒有強化消費者的決策意圖。所以,一定要找對關鍵時刻MOT,再去進行體驗設計MOTX 優化(MOT experience,簡稱 MOTX),也就是「關鍵時刻體驗設計」,不然企業的錢都是白花。  

這個案例總結下來,有幾點心得: 
‧尋找關鍵時刻必須要細化,而且要細化到你接下來知道怎麼改的程度。例如「商務艙旅客重視服務」這種粗略的講法就是無用的結論。  
‧品牌光是有訊息是沒用的,而是要知道消費者感知訊息的途徑,在途徑上擺好訊息,才會進入心智。這個訊息進入心智的途徑,就是關鍵時刻。  
‧真正重大影響消費者決策的,不會多,就是那幾個重要的MOT。  
‧一個好的體驗設計必定會反映在業績成長上,體驗設計不只是用來讓消費者開心而已。

 3個如黃金般寶貴的時刻

我們對一項事物的體驗,所能記住的就是在峰值「最高」、「最低」與「最後」的體驗,這些體驗的時間長短、品質、比重,對記憶幾乎沒有影響。高峰之後,終點出現得愈迅速,這件事留給我們的印象愈深刻。這裡的「峰」與「終」,就是「關鍵時刻」。消費者對一個體驗的整體評價,只來自於最滿意、最不滿意,或者終場感受。事實上在康納曼的《快思慢想》一書裡,很多實驗也都證明「第一印象」也非常重要。 

當然我們不會希望客戶對我們的印象是在最差的谷底,所以去除最低的那個時刻,那麼初始的第一印象(最初)、體驗最完美的時刻(最高)、加上結束前最後印象(最終),這三個時刻,就是我們稱之為體驗設計的「黃金時刻」。 

在最初、最高、最終這三個黃金時刻進行體驗設計,效率最高。當品牌能保持專注,在幾個關鍵時刻上創造出無與倫比、難以忘懷、出乎意料的美好經驗,那麼消費者不但會記得你,下次還會為了這個峰值再來消費,這樣你才能創造口碑、製造裂變。 

最重要的是,只專注幾個黃金時刻,模式就容易複製,企業才能擴大。抓住這些小而美的黃金時刻,迭代相對容易,企業才能更高效地前進,這是資源投放回收見效最快的方式。相對於傳統的「整體服務提升」,這是值得企業主及管理階層在觀念上必須做出的一大突破。 

本文摘錄自《峰值體驗》,由天下雜誌授權刊載。 

更多文章

策略大師歷經十年淬鍊的教戰書

歐蕾如何擺脫「Oil of Old Lady(老太太的油)」的舊有品牌形象來吸引新世代消費者?...

你的企業是「未來型」企業嗎?

這兩年,疫情與國際局勢等不確定因素,為全世界企業帶來巨大的壓力與衝擊,但也因為這些考驗,讓「...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