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台灣「獨角獸」的養成之路

文 /
台灣產業創生平台

新創圈中人稱「顏校長」、永遠的新創志工、創業者共創平台基金會董事長顏漏有,在台投入新創企業培育已有10個年頭。為何他選擇在會計師事務所、管理顧問公司打拚了30多年後,在「人生的下半場」積極投入公益領域? 

故事要從2011年說起,當年從中國勤業眾信退休回到台灣的顏漏有,因緣際會看到台灣新創的潛力,並有感於台灣缺乏完善新創生態系,基於在北京成功推動新創社群的經驗,2012年在《數位時代》的支持下,與創辦人詹宏志等人共同創立了 AAMA 台北搖籃計畫──協助邁入成長期創業者的共學平台,並擔任校長。2020年延續台北搖籃計畫,正式成立「創業者共創平台基金會」,由顏漏有出任董事長。 

這10年來,由於AAMA與各方的努力,台灣的新創生態系逐漸從沙漠發展為熱帶雨林,新創企業不但受到政府及企業的高度重視,也開始受到國際新創圈的關注。今年是AAMA台北搖籃計畫的10週年,顏校長也以最新著作《新創成長的關鍵》,為這關鍵10年留下一個完整且深刻的紀錄。 

書中選擇10家營收已經成長至10億元,或即將在短期的未來成長至10億元的AAMA學員企業,透過深入的訪談及分析,拆解這些具代表性的新創企業持續成長的關鍵。顏漏有希望透過這本書,清楚說明新創企業在不同發展階段的營運重點及挑戰,如何從只求生存到走向繁榮。以下為本書精選書摘: 

Startup Genome最近公布的「2022年全球新創生態系報告」(The Global Startup Ecosystem Report),矽谷、紐約、倫敦、波士頓及北京列入前5名,亞洲的城市有北京、上海及首爾名列前10名。台灣(以台北為代表)列入新興創業生態系名單之中,台灣的新創生態糸目前位處於萌芽期。

在台灣談到新創生態系的發展,大家總是會談到美國矽谷、以色列成功的經驗,或是中國北京、深圳快速發展的生態系。我們希望努力學習他們的模式,試圖踏上他們成功的路徑。只是台灣面對的新創環境與社會文化是如此不同,值得我們思考的是,除了借鑒其他國家城市的經驗,我們如何創造屬於台灣獨特的新創生態系。

Techstar共同創辦人菲爾德(Brad Feld) 在最近的新書《新創社群之道》(The Startup Community Way: Evolving an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談到新創社群是創業生態系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每個國家或城市的新創生態系是獨一無二的;同樣的,每個新創社群也是無法複製的。我們可以從其他成功的新創生態系或創業社群學習發展的經驗,或加強與它們的連結;但是,我們更需要創造屬於台灣自己獨特的生態系及新創社群,來協助台灣這個世代的年輕創業者。

創業者是新創社群的核心,也是整個新創生態系最重要的部分。新創社群最重要的任務是「協助創業者成功」,雖然所謂創業成功的定義不同,但對創新型的新創企業來說「不成長就死亡」。「成長」永遠是新創企業所面臨的最關鍵議題。我們常說新創企業從0 到1非常不容易,但是我們觀察到從1到100所面對的挑戰更大。

台灣在數位時代的新創企業,所面對的創業生態及經營環境,與其他國家或城市也不盡相同,國外新創企業成長的經驗,不一定完全適用。另外,每家新創企業的商業模式、經營環境、進入市場的時機、創業團隊及人才,甚至於企業文化都非常不同。因此,一家新創企業成功的經驗,不一定可以在另一家新創企業完全複製。但是我們認為,可以試圖從台灣過去10年已經成長至一定規模的新創企業,歸納出它們成長的關鍵要素,提供給新創企業在成長的路上作為參考,相信對很多新創企業會有幫助。

要用30年經驗幫助年輕創業者 

1990年代,台灣曾經在全球創業生態系扮演重要的角色,無論在科技製造、半導體產業的新創以及創業投資,都曾經是全球關注的焦點。隨著2000年產業大幅西進、網路泡沫、2008年金融危機,以及錯失行動網路的機會,台灣幾乎在全球新創生態系消失了,2000至2010年可以說是台灣新創失落的10年。

2011 年6月,我在國際會計師事務所與管理顧問公司服務工作近30年,從勤業眾信(Deloitte)中國正式退休回到台灣,這是我自1981年7月開始全職工作滿30年的日子。回顧我30年的專業服務生涯,無論在大學教課、擔任專業會計師、轉戰管理顧問;無論在台灣、美國以及中國大陸不同的地點工作,我雖然不曾自己獨立創業,但是一直在服務的專業組織推動創新轉型或建立全新的專業服務。我在專業職涯發展路上,雖然曾經遭遇挫折,但應該算是相當順利。

我認為,那是因為在不同的工作階段一直有導師或貴人的提攜協助。當我結束30年的職涯,探索下一個人生階段的時候,我開始問我自己,哪些事情是我未來10年或20年會有熱情投入的?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及思考,一個隱約的方向慢慢浮現,那就是:我在自己的工作生涯得到貴人的協助,如果下一個人生階段,我可以善用我的專業經驗及社會關係去協助需要幫助的人,或許可以協助他們實現人生的夢想或是找到工作的意義。

台灣在2000年左右的網路泡沫化之後,經歷了台灣新創的寒冬。2010年後,開始出現一些新創社群。2011年,在台灣一直關注新經濟發展的《數位時代》成立「創業小聚」,我受邀擔任該雜誌舉辦的「Neo Star創業之星」選拔的評審,我觀察到台灣新創的潛力,但也感受到台灣新創生態系尚未形成,需要新創社群的協助。

我想到,或許可以利用我成功推動北京搖籃計畫的經驗,成立「AAMA台北搖籃計畫」,邀請我們這個世代成功的創業家及專業經理人,來協助有夢想、願意冒險,但是缺乏經驗及資源的年輕創業者。

這個構想很快就得到《數位時代》發行人詹宏志及社長陳素蘭的支持,我們邀請包括朱平、陳郁敏、蘇麗媚及簡立峰一群好友共同參與下,2012年4月,我們啟動AAMA台北搖籃計畫。

共學、共創、共好的交流平台 

AAMA台北搖籃計畫一開始是以非正式的組織方式運作,直到2020年7月為了永續發展及擴大影響力,才正式成立「創業者共創平台基金會」,以「協助創業者成功,共創更美好社會」為使命,期許透過共學、共創達成共好的社會。

AAMA台北搖籃計畫,作為一個以邁入成長期新創企業為對象的學習交流平台,每年邀請12位導師,並從申請者選出20到24位具潛力的創業者,我們透過導師一對一、成長工作坊、行動學習及導師多對一的多元學習方式,陪伴這些學員企業在創業的路上一起學習成長。

截至2022年7月,我們已經進入第11期台北搖籃計畫,平台上目前已經累積有251位學員及94位導師。我們透過彼此學習、彼此陪伴,大家一起成長,成為台灣新創社群獨特的樣貌。

雖然每一期的搖籃計畫為期2年,但是本著結業不畢業的方式,我們有機會持續陪伴及觀察這些學員,看著他們的企業如何從1到100成長的過程及挑戰,甚至,有的學員企業成為台灣第一家獨角獸。但我們也發現,很多學員企業在創業路上,雖然持續努力,但也遇到了成長的瓶頸,這也充分體現新創企業成長面臨非常多的挑戰。

新創成長的5大關鍵要素

過去10年,台灣的新創生態系逐漸從沙漠發展為熱帶雨林,台灣的新創企業不但受到政府及企業的高度重視,也開始受到國際新創圈的關注。AAMA台北搖籃計畫啟動至今也屆滿10週年,因此我們決定依據過去10年陪伴超過200家新創企業成長的經驗,並選擇10家營收已經成長至10億元,或即將在短期的未來成長至10億元的AAMA學員企業,透過深入的訪談及分析,探索這些具代表性的新創企業持續成長的關鍵。

我們希望透過出版這本新書,解開新創企業從1到100成長為10億元背後的祕密。除了說明新創企業在不同發展階段的營運重點及挑戰外,我們分析新創企業成長的模式並歸納出新創企業持續成長的5個關鍵要素:

1. 具進化思維的創辦人與核心團隊;
2. 形塑企業文化,吸引對的人才;
3. 動態調整商業模式與成長策略;
4. 持續優化營運管理架構及系統;
5. 協同策略夥伴共創價值。

我們了解,每家新創企業都有其獨特的商業模式及經營環境,因此,面對成長的關鍵議題時,所需具備的資源能力及挑戰,可能也不盡相同。但是我們相信,透過分享台灣新創企業成長的案例及經驗,對於邁入成長期階段的台灣新創企業,應該會有些啟發及學習。我們更相信,如果有更多的新創企業持續成長並邁向成功,對台灣新創生態系未來的發展應該有積極正面的作用,同時對台灣未來的產業及社會經濟發展也會有積極的影響。

本文摘錄自《新創成長的關鍵》,由商周出版授權轉載。 

更多文章

從零組件到解決方案!台達電靠雙腳並用推進新事業

十多年前,提到台達電,十個人有九個會想到電源供應器,時至今日,多數人對台達電的印象,...

掙脫憂鬱流沙的生命日記

憂鬱症已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列為本世紀威脅人類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據統計,...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