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行動,也可以是好策略

文 /
台灣產業創生平台

追求卓越有不同的方式,有人不斷更新、追求更好,但改善缺點避免錯誤也不失為一種策略。這次不談該怎麼做,讓我們從「不該怎麼做」開始。

創生平台產學專家、創業者共創平台基金會顧問林志垚,想跟大家分享一本經典好書《思考的藝術:52 個非受迫性思考錯誤》,作者魯爾夫‧杜伯里(Rolf Dobelli)是全球最大商業書摘網站getAbstract創辦人。書中逐篇舉出52個常見、易犯的思考錯誤,具體說明錯誤為何,以及人們為什麼會犯錯。透過反面舉例的方式,引導讀者看見自身的思考盲點與偏誤,促使人們更能掌握事情的原理,思考得更清晰。

以下精選書摘,為大家介紹其中一個重要盲點「行動偏誤(The Action Bias)」:

當足球賽進入到PK的生死對決時,射門的球員將球踢往球門中間的機率為1/3,踢往球門左邊的機率為1/3,踢往右邊的機率也為1/3。可是,守門員是怎麼反應的呢?他們要不就往右撲,要不就往左撲。雖然PK對決有1/3的進球其實是落在球門中間,守門員卻鮮少站在中間完全不動,這是為什麼?因為就算撲錯了邊,也比傻傻地站在原地、眼睜睜看著球從自己左邊或右邊進入球門好看得多,至少守門員也會因此覺得自己沒那麼丟臉。這樣的反應就叫「行動偏誤」,它的意思是說:即使行動根本沒什麼用處,還是先做了再說!

上述足球PK戰的例子出自以色列學者巴爾‧艾禮(Bar Eli)的研究;他曾觀察數百場足球PK戰,從中得出了以上的結論。然而,不是只有守門員會落入行動偏誤裡,讓我們再看看下面這個例子。在一家夜店門口,一群年輕人不知何故突然大吵起來,他們愈吵愈凶,眼看就要開打。不久之後,一名菜鳥員警跟著一名資深員警來到現場;他們並沒有馬上介入,只先保持著一定距離,觀察這群年輕人到底在做什麼。萬一真的鬧到有人受傷,他們便會立即出手干預。要是沒有資深員警在場的話,情況很可能會變成這樣:這位既菜又熱血的「波麗士大人」,可能會讓行動偏誤給沖昏了頭;也就是說,他到場之後不會坐視不理,必然馬上採取行動。對此,英國曾經有過一個相關的研究,結果顯示:與(年輕)員警即刻干預衝突相比,若員警在發生衝突的場合等久一點,反而可以讓傷亡人數降低。

當我們面臨的是全新或情況不明的場面時,行動偏誤特別容易跑出來作祟。許多投資人其實就像上面那位夜店門口的菜鳥員警,在還無法正確評估股市的態勢之前,很容易陷入某種「活動過度」(hyperactivity)的狀態。當然,這樣的反應顯然不值得。

在教育程度最高的圈子裡,同樣也無法抗拒行動偏誤。當醫生面對某位病患狀況不明的病情時,他有兩個選擇:要不就干預,要不就置之不理。也就是說,不是直接開出處方,就是先等一等,看看病情有無明顯變化再說。話雖如此,醫生往往傾向對病患的病情採取行動。我們不必把醫生想成是為了賺錢才選擇醫療行為;純然的行動偏誤,其實就足以讓醫生對病患採取行動。

為何會有行動偏誤呢?身處狩獵與採集的環境中,行動顯然比思考對我們更有利。在人類過去的生活型態裡,敏捷的反應能力對於存活而言至關重要。停下來慢慢地思考,可能就意味著等死!當我們的祖先在森林邊緣見到了劍齒虎模樣的黑影,他們並不會像羅丹(Auguste Rodin)的「沉思者」(The Thinker)那樣,靜靜地坐在石頭上,先來一場分類學的研究,分析看看那坨黑影到底是什麼。相反地,他們鐵定會不管三七二十一拔腿就跑。我們都是那些「看到黑影就溜跑」的人的後代。可是,時至今日,我們的生活環境早已跟從前大不相同。目前的生活型態裡,敏銳的思考反而比毛躁的行動對我們更有利。無奈的是,積重難返,我們實在很難將思考與行動給對調過來。

要是我們因為空等而做出了一項正確決定,這項決定甚至造福了公司、國家或全人類,我們也不會因此獲得表揚或得到獎牌,更別說有人會為我們樹立銅像。相反地,要是你展現出堅毅的態度,果決地採取行動,就算事情其實只是湊巧地自動大事化小、小事化無,你也很有機會獲得表揚,至少可以成為某個村子的英雄,或榮登某公司的年度最佳員工。這個社會就是這樣,總是厚待那些沒大腦的行動,卻虧待那些睿智的等待!

結論:當我們遇上情況不明的場面時,內心便會泛起一股採取行動的衝動。不管做什麼都好,也不管到底這對解決事情有無幫助,總之,聊勝於無!在做了些什麼之後,我們會覺得舒坦許多。縱使採取行動後情勢並無好轉,我們的內心還是會感到寬慰。無奈的是,如此莽撞往往反而將事情愈弄愈糟。簡單來說,我們的行為模式有著過快及過於頻繁的傾向;因此,當情況混沌不明,直到你比較能夠掌握狀況之前,千萬不要輕舉妄動,最好是什麼都不做。請務必克制自己!法國數學家巴斯卡(Blaise Pascal)在十七世紀時就曾經寫道:「人類所有的不幸,全起因於他們的不安於室。」那麼,就讓我們各自好好地待在自己的家裡;要是能夠安安靜靜地待在書桌旁,那會更好!

本文書摘出自思考的藝術:52 個非受迫性思考錯誤,由商周出版社授權轉載。

更多文章

台灣兼顧國安與經濟的艱難抉擇

面對中美角力、台海風雲,台灣在國家安全與經濟繁榮之間,究竟能否做出兩全其美的抉擇?...

推倒高牆、突破框架的進階領導力

當你想要打破一座堅固的堡壘或高牆,你應該選擇直球對決?還是繞道而行?在羅莎貝絲.摩斯.肯特(...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