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鋼集團的總部大樓座落於高雄濱海地區,充滿科技感的設計,扭轉了鋼鐵廠高爐不斷排放黑煙的刻板形象。與85大樓和經貿園區比鄰而居,中鋼總部大樓儼然成了亞洲新灣區的地標。
談起中鋼的轉型計畫及轉投資布局,董事長翁朝棟在言談之間最頻繁出現的不是「鋼鐵」,而是「節能減碳」、「循環經濟」和「碳中和」這些詞彙,他要帶領中鋼走出高污染與高耗能的產業特性,透過自我蛻變及外部結盟,打造全新的綠色鋼鐵人。
2021年底剛邁向五十歲的中鋼,早已不再是十大建設時的台灣工業火車頭,在取得建廠以來最佳稅前獲利的同時,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無論是全球新貿易壁壘、低碳化墊高成本,還是新興國家的價格競爭,在在考驗著翁朝棟的眼光與決心。
面對全球鋼鐵業變局,重新確立經營主軸
自2008年金融危機後,全球鋼鐵需求不斷萎縮,加以新興國家產能持續開出,鋼鐵產能過剩的問題日益惡化;近年,美中貿易戰與COVID-19疫情使得供應鏈阻塞,更導致煉鋼所需的煉焦煤、鐵礦砂及其他副原料價格攀高,鋼鐵生產成本大增,嚴重侵蝕鋼廠獲利。
隨著環保意識抬頭,歐美帶頭推動碳中和,綠色鋼鐵已成全球趨勢,鋼廠正面臨低碳生產的龐大壓力。舉例來說,歐盟率風氣之先,提出將實施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若其他國家跟進,將形成另一種貿易壁壘,鋼鐵產品的出口勢必受到更多限制。
對中鋼而言,更直接的挑戰是紅色供應鏈崛起,「以前大陸鋼廠都是中鋼去輔導,但他們靠著大陸政府補貼快速茁壯,我們現在要思考的是如何打敗寶山鋼鐵和首都鋼鐵這些廠商,」翁朝棟感嘆地說。
凡此種種,都讓中鋼深刻體認鋼廠升級轉型的重要性,不能只是追求物美價廉,而是要想辦法創造更大價值。為此,中鋼特別借鏡瑞典鋼廠與奧鋼聯等成功經驗,在2020年確立「高值化精緻鋼廠」和「發展綠能產業」兩大經營主軸,並具體擘劃下一個50年的永續經營藍圖。
發展差異化精緻鋼品,目標10年佔比20%
翁朝棟指出,為了尋求市場差異化,就得往高品級與高獲利的鋼品發展,因此中鋼致力朝向「精緻鋼廠」(Advanced Premium Steel)加速轉型,打造具差異化及競爭優勢的高值鋼材。
中鋼希望透過先進冶金技術,投入具高技術含量、高獲利能力及高產業效益的產品,同時精進各種製程及量產能力,並根據客戶需求及產業趨勢,積極開發跨世代車用鋼與超效能電磁鋼等特定鋼種。
中鋼在10年前與特斯拉(Tesla)的合作即為成功案例,透過「前期參與」(Early Vendor Involvement, EVI),中鋼開發出電動車馬達所需的客製化鋼品。現在,特斯拉有高達7成馬達用鋼都是由中鋼供應。
中鋼在2021年前三季累計精緻鋼品銷量達46萬公噸,佔比為7.31%,已超越年度目標的35萬公噸及4.2%,預計在10年後的2031年,高品級產品可以過半,精緻鋼品銷售比與獲利率皆達20%,真正成為高值化精緻鋼廠。
超前部署綠色鋼鐵,串連創能、儲能、節能火力全開
除了「精緻鋼品」以外,「節能減碳」和「綠色循環」也是中鋼下個世代永續經營的核心主軸。翁朝棟強調,相較於日韓,中鋼在綠色鋼鐵的部署較早,主要是政府推動能源轉型的政策很明確,就義無反顧往前走。
現階段中鋼整合集團資源,從節能、儲能、創能及循環經濟四個發展構面著手,不僅響應地球永續的精神,更希望能從中創造新商機。
在節能方面,中鋼投入輕量化汽車用鋼、電動車馬達、風電及綠能用鋼、家電的壓縮機電磁鋼片等產品產製,另外也搭配轉投資的中碳和中鋁等公司,供應鋰電池負極材料和外部包覆性鋁箔等材料;在創能方面,中鋼透過轉投資的中鋼光能、中能發電和興達海洋基礎等公司,積極參與太陽能光電與離岸風電等再生能源產業,其中彰芳西島投資的中能風場已穩定商轉,興達海基生產量能充足,可供台灣各風場所需的水下基礎。
「現在各界發展再生能源,但最缺乏的反倒是儲能這塊,」翁朝棟表示,太陽能光電到下午四點之後無法供應,當風力發電不足,電力供應就會不穩定。為此,中鋼與台達電攜手成立聯合實驗室,由中鋼提供動力系統所需的磁性材料、鋼板和電池等關鍵材料,建構大型儲能系統,將多餘的電能儲存起來,讓不斷電系統保護自己的工廠運作無虞,如有多餘的電,還可賣給台電的電力交易平台。
為了落實相關作為,中鋼成立「節能減碳及碳中和推動小組」,預計2031年整體碳排放量可減少20%;在循環經濟方面,中鋼透過汽電共生,有56%都是自己發電供應,另外發展多元水源供應的計畫,預計2031年再生水比例達57%以上,海淡水比例提升到10%以上,自來水比例則降到三分之一以下。
翁朝棟強調,中鋼在氫能冶金發展出來之前,也持續研發新一代綠色製程,例如透過碳捕捉利用與封存(CCUS)技術,可將煙道裡頭的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捕捉回來,變成化學品,一年可創造800億元的產值。
現階段,中鋼與成大和工研院共同研究CCUS技術,預期未來中油就不用再進口甲醛、甲醇和乙醇,可以向中鋼採購這些提煉的化學品;另一方面,中油也與長春化工、中碳展開產線實驗,未來擬於大林埔所在的循環經濟產業園區建立「鋼化聯產」模式,將製鋼過程的廢棄物如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變成化學品與紡織品等。
鋼鐵產業邁向碳中和,技術研發刻不容緩
世界各國祭出碳中和政策,歐盟、美國、日本多數國家均設定2030年碳排減半、2050年碳中和的目標,鋼鐵產業無法置身事外、只能急起直追。不過,翁朝棟坦言,現階段真正投入綠色鋼鐵技術研發的只有日本跟歐洲,大概要到2035年後才能發展出比較先進的商用化技術例如氫能冶金,以這種進度來看,鋼鐵產業很難達到2050年碳中和的目標。
說穿了,達標的關鍵在於「研發投入」。翁朝棟指出,在日本人的估算中,如果要達到碳中和,鋼鐵的生產成本將是現在的兩倍,這絕非一座鋼廠能獨力承擔,因此特別要求日本政府來主導及協助。
為了投入更多研發預算,日本製鐵在2021下半年非常強硬地讓豐田同意每公噸的車用鋼材調漲兩萬日圓,創下十年來最高紀錄。翁朝棟笑說,過去都是豐田說了算,堅持不讓鋼鐵廠漲價,但日本製鐵能夠順利漲價,一方面表示2021的鋼鐵需求旺;另一方面也顯示碳中和確實必須投入相當的研發經費。
「碳中和是危機,但也一定有商機」,翁朝棟強調。中鋼要先有獲利,才有辦法因應綠色鋼鐵的趨勢,例如今年賺了不少錢,就要儲備起來投入更多研發。
在碳足跡的追蹤計算方面,中鋼先盤查各項產品的碳足跡,2022年開始在外銷時課徵碳附加稅,作為公司應對歐盟及美國碳關稅上路的依據;而相關碳足跡資料與計算方法,也可作為下游計算產品碳排量的參考。中鋼以2018年為基準年,預計2025年及2030年將分別減排7%與22%,並以2050年達成碳中和為願景。
轉投資穩中求勝,鎖定鋼鐵、材料上下游產業
從趙耀東時代的鋼料供應者,到王鍾渝時代的多角化經營,中鋼曾歷經不同階段的轉投資布局,此刻採取的是穩中求勝策略。翁朝棟指出,1995年中鋼民營化之後,轉向多角化與集團化運作,並展開大規模轉投資,變成工業材料的供應者,由集團技術部門擔任技術開發,子公司中盈承接業務拓展,找尋潛力投資領域。
目前中鋼集團業務範圍涵蓋鋼鐵核心、工程事業、工業材料、物流貿易和服務投資等五大事業群,轉投資公司超過30家,截至2021年第二季,轉投資公司的認列收益為135.2億元。不過,翁朝棟坦言,這五大事業群的獲利,一半以上都是來自母公司跟集團,往外擴充的難度較高。
「我們的核心事業還是鋼鐵事業,」他強調,中鋼切割出去的子公司很多,像是中碳、中貿國際和中鋼運通等,但這幾年賺錢的多半是與鋼鐵有關的事業,其他轉投資公司就不一定了。目前中鋼持續調整轉投資事業,尤其在美中貿易戰後,只要有中國大陸的原料都禁止銷往美國,必須重新認證,這使中鋼在當地投資的子公司首當其衝,現在需要整頓一番。
儘管中鋼已不再像過去那樣積極開枝散葉,但仍透過中盈,瞄準鋼鐵和材料等上下游相關產業,尋找加值型投資機會,並配合集團發展之需要,擴展非鋼鐵產業之觸角,針對節能環保、創新科技、生技及傳產等多元行業進行先期布局。
舉例來說,中鋼就投資了專業電子陶瓷製造廠鋇泰及半導體靶材供應商鑫科,也與世界第二大耐火材料商Calderys合作開發耐火材料,不僅提供這些被投資公司充分的技術能量與產業人脈,同時給予經營管理、財務規劃和上市櫃輔導等協助,提升轉投資公司的產業價值。
另一方面,隨著5G與人工智慧等技術快速發展,中鋼也針對智慧製造、物聯網和電動車等產業趨勢及新技術發展,採用開放式創新架構,廣泛透過成立工程研發中心、聯合實驗室、籌組產學大聯盟、產業大同盟等方式,結合產學研各界能量,慎選策略夥伴取得關鍵技術,加速發展高值化精緻鋼品,為公司轉型成長及永續發展注入新的活水。
【創生觀點】企業發展ESG目標,應以商機眼光切入
現在每家企業都將「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和公司治理」(ESG)列為重要策略,其中「社會責任」(S)和「公司治理」(G)若想做就一定做得到,但是「環境保護」(E)經常不是不想做,而是技術不足,無法達成。
大部分企業追求ESG都是為了合規,但這只是消極的防禦性作法,容易捉襟見肘,甚至難以持續推動。若是換個角度,把節能減碳當成賺錢的新行業,以利潤作為出發點,企業就會使出渾身解數,開發出市場需要的新技術,如此一來就會創造出新商機。
(圖/中鋼提供)
以下是台灣產業創生平台創辦人暨董事長黃日燦專訪中鋼董事長翁朝棟的重點摘要。
Q:隨著電動車和綠能產業快速崛起,有很多全新技術與科技的迭代創新,中鋼除了靠內部研發之外,是否有考慮加強新創投資?
A:中鋼有三百多位研發人員,但我們仍積極透過產學合作來強化技術能量,像是現在籌組的「產學大聯盟」計畫,就結合了成大、台大、清華和中山等10所學校,也在台大和成大等校成立工程研發中心,其中成大的氫能冶金研究中心不僅鏈結成大老師,也去找日本的退休教授合作,還有資源最豐沛、最先進的歐洲資深學者加入這個平台。
Q:在轉型的過程中,除了技術創新的挑戰外,如何突破人才的瓶頸?
A:人才是中鋼的優點也是缺點。近年來中鋼面臨員工退休潮,2021~2026年約有4成以上主管屆退,現在65歲退休都還很年輕,技術經驗正成熟,中鋼要去運用這些資深人才,如果不用就會被敵營挖角。競爭對手不用投資研發,只要挖中鋼人才就行,很多同業都是挖中鋼的退休高階主管,因此我們要好好盤點我們的營業秘密及專利。
針對人才問題,中鋼要求各單位針對需接班職缺提出多位接班人選,目前各單位接班人選準備就緒比例已達90%以上,另外我們也積極展開中階主管接班人選的管理培訓計畫(Management Training Program, MTP)及高階主管接班人選經營管理研習班,安排接班人選跨單位與跨公司歷練,並增設傳承副主管或專案主管;在迎來數位世代的新血之際,也針對新進人員加強企業文化與核心精神的傳承工作,希望內化至每位員工心裡。
Q:在評估新創投資時,最常遇到什麼困難?A:所謂良人可遇不可求。中鋼很大的優勢是正派經營,我們不會去做交叉持股投資土地資產或搶股權之類的事情,但過去確實因為有一些投資案如中德電子鎩羽而歸,影響到我們對電子業的投資意願。不過,我們仍一直在尋找台灣的隱形冠軍和中小企業,鎖定精密工業和生物科技等投資標的,但也經常遇到一些家族企業,甚至有些股東各懷鬼胎,雖然他們多半希望有中鋼的光環或拿到資金,但往往不希望我們介入太多,甚至不讓我們取得應有的董事席位,這就讓我們有點為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