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新世界,醞釀哪些新機會?

文 /
孫明德

經濟學家、投資專家、政府預測模型百百種,各種媒體、自媒體、社群平台眾聲喧嘩,財經訊息真假難辨,該如何快速有效做出判斷?《孫主任的經濟筆記》以關鍵時事切入、系統化分析,用最簡單易懂的故事,帶你輕鬆解析總經12大觀察重點:GDP、景氣、出口、匯率、物價、利率、金融投資、實質投資、消費、薪資、全球經濟、產業趨勢,帶你有效追蹤最即時的財經金融資訊,從看似雜亂的碎片新聞中理出頭緒,做一個有能力分析未來的人。

後疫情時代,不同產品項目冷熱有別,跟疫情造成生活型態轉變明顯有直接關係,但更重要的是,有哪些消費行為被影響,進而造成消費業態的長期改變?

關鍵看美中,更要掌握疫後新常態

1. 台商、台幹回到台灣,帶回投資、消費熱潮

隨著中美貿易戰與疫情的影響,有不少台商、台幹回到台灣,也帶回來大筆的資金投入不動產市場,明顯可見的是房地產的價格水漲船高,並不限於台北市,工業區廠辦附近的土地甚至供不應求。而這群為數眾多且相對具有高消費能力的族群,正好解決了台灣高所得族群外移對消費的影響,帶回來的不只是投資熱潮,還帶出了新的消費需求和新的消費模式。

2. 網購、外送,業績拉出長紅

疫情讓大家儘量避免上街或到實體店買東西,網路購物和外送服務的業績自然拉出長紅,從2020 年電子購物及郵購業成長直奔兩位數的急速成長可見一斑。其實不只是疫情期間的2020 年,自2011 年有這項統計數據起,電子購物的零售營業額每年成長都超過5%,其中2014 和2018 年這兩年更高達10.6%和12.4%,但2020 年的19.0%則很明顯是疫情推動下的新高水準。

3. 從電商到實體商店,調整戰略搶優勢

反觀整體零售業的表現,則只有2011 年超過5%,其他大都在3%以下,由這項數據的比較可以看出網路購物的興起,和對傳統通路帶來的挑戰。對於原本的網路商店來說,外送服務其實也是競爭者,過去的24 小時送達已經顯得稀鬆平常,當大型超市與外送平台策略聯盟之後,電商需調整策略才能搶回優勢。

由於外送平台的使用習慣影響,民眾對於電子支付的接受程度也大為增加,這也將影響銀行業未來的經營方式,直接帶動場景金融與普惠金融的快速崛起。

受到最大衝擊的是實體通路。從近幾年市場變化可以發現,單一品牌或產品類型的店舖不如複合式經營的商店,無論是大型購物中心、百貨公司或過季暢貨中心,幾乎都少不了義式、日式、港式等各國食物大集合。飲食、購物、各種休閒活動一站購足,複合經營已經是勢不可擋的走向。

消費者的購買決策流程和行為產生哪些變化、競爭者會來自何處,面對由科技帶動的營運轉變,又該如何提前布署,這些都是企業必須思考的重要策略,也是上班族該隨時保持關注的議題。

更多文章

全方位數位轉型教戰手冊

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慧(AI)、元宇宙……大家都在談「數位轉型」,...

AI先行者的追夢旅程

身為現代AI發展歷程中的女性先行者、佈道者與良心,史丹福大學教授李飛飛親筆撰寫的《...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