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企業的重要課題:數位轉型

文 /
台灣產業創生平台

台灣產業創生平台共同理念夥伴、台灣人工智慧學校執行長陳昇瑋日前因腦出血陷入昏迷,經醫師全力搶救仍無法挽回,不幸辭世。這突來的惡耗,家屬慟失至親、社會痛失棟樑,台灣人工智慧學校也失去了充滿理想與熱情的執行長,全校同感哀痛。

陳昇瑋的離世,亦令台灣產業創生平台萬分悲傷與不捨。尤其在出事的前兩天,陳昇瑋才接受創生平台創辦人黃日燦先生的邀請,與台灣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特聘教授盧希鵬一同餐敘,暢談企業的數位轉型。多年積極為台灣人工智慧奔走的陳昇瑋,對於如何提升企業和社會的科技素養,充滿了急切之情。

以下為3月27日(五)創生平台黃日燦創辦人以及陳昇瑋博士、盧希鵬教授的對談摘要。


黃日燦(以下簡稱「黃」):今天的主題跟數位轉型有關,之前看到昇瑋在媒體專欄中提到,很多人想做數位轉型,卻連數位轉型是什麼,數位化是什麼,數位工具化是什麼都不清楚。我這個人是求知若渴,所以馬上請兩位來談談數位轉型,願聞其詳。

盧希鵬(以下簡稱「盧」):數位轉型這個名詞,最早是系統廠商要銷售軟體,就以digital transformation這個概念建議銀行、傳統產業和工業要做數位轉型。特別是雲服務。久而久之成了專有名詞。這個名詞大家一直在提,但很多企業聽了都裹足不前,我想這波疫情應該會加速台灣企業的數位轉型。

陳昇瑋(以下簡稱「陳」):因為防疫,我們也觀察到一些企業開始在調整體質。最近一位董事長跟我說,本來這個時候應該要在東南亞談生意的,但是因為都不能出去,只好關起門來一個一個檢視企業內部系統與流程。所以過年後到台灣人工智慧學校諮詢的人變多了,上課報名不僅沒受影響,反而還增加,其中又以製造業居多。

疫情衝擊下,正是企業調整體質的時機 

黃:諮詢的內容有什麼差別嗎?

陳:沒有,還是人工智慧基礎的內容,只是企業現在比較願意平心靜氣地檢討自己最基本的資料基礎建設有沒有做齊。不過還是要看公司的意願,有的公司業務不好,仍在為業務焦頭爛額,覺得以後再談。公司願不願意在這時候調整體質,可以看得很清楚。

黃:產業界是這樣子的,財力不夠雄厚的,大概這一波都洗掉了。財力不雄厚但資產雄厚的,這一波之後資產就會活化了,因為活不下去,只好把資產活化,讓別人可以用它的資產。而如果現金足夠,或生產沒有受到太大影響的,就是英雄好漢一條。那老闆們因為都沒事做,思考就從今天明天,開始去想後天,甚至明年的事都先去想。

盧:有人說當一件事重複做了做21次以後,就會成為習慣,變成常態。就拿視訊會議來說,雖然許多跨國企業開始使用視訊會議,本土企業一直沒啥改變。經過這次疫情台灣企業也會發現,原來只要視訊設備到位,效果好極了。

所以,開玩笑地說,視訊會議如果開了21次以上,大家就會習慣視訊;遠距教學只要大家上了21堂課,慢慢也會覺得遠距教學還滿好的。甚至現在辦活動也要開始習慣用視訊去辦,而且還要辦得讓大家都有感覺。

在家上班改變工作的定義,驅動零工經濟時代

黃:視訊會議連我都滿習慣了,表示它的容許度是很高的,但是有的人會覺得比以前更累。畢竟以前上班是從A點到B點,中間可以做點不一樣的事,有一些空檔,但現在不是,常常一個會開完馬上接下一個視訊,個人時間和工作時間變得難以切割。

盧:疫情的另一個影響就是在家上班,甚至還有建設公司未來可能推出一種房間格局叫「上班房」。這在歐美就稱做「零工經濟(Gig economy)」,也就是一人服務多家公司。目前我們的工作型態都還是找一個職位,然後在這個位子上坐滿八個鐘頭。零工經濟的概念是,公司真正要的是員工完成的工作(job) –於是員工可以在家裡切分不同時間幫不同公司做事,這是一種斜槓人生。當員工在家上班,企業也會開始發現好像不需要這麼多人在辦公室,於是許多專業人士會離開公司,再把他們的專業賣回給公司與多家公司,企業只要聘僱核心能力人才,其他的工作都可以交給專業公司。

我的預估是,當有越多越多人在家上班之後,他可能會開始接案子,慢慢形成一人服務多家公司,到時整個企業文化都會開始改變。特別是面對少子化,未來工作人口可能會少掉一半,如果產業結構沒太大改變,工作人口不夠,所得稅得想辦法增加,不然稅收將不夠用了。所以當一人服務不同公司時,他的收入也會增加。

IT人才策略沒到位,談不上數位轉型 

陳:我最近常在想人力結構的問題。我發現國內幾乎沒有媒體提過台灣企業的IT人力結構。最近我看到一個數據,例如以金融業來說,全球五十大銀行的IT人力大概平均是17%,投資銀行約是30%;我們的競爭對手大概都是50~60%,例如螞蟻金服。我們大家好像都很認真在提數位轉型,可是今天你只有5%、2%的工程師,你要怎麼跟有50%、60% IT人才的公司去競爭?

至於台灣的製造業,很多企業IT人力只占1~2%,到5~6%的已經算是好的了。人才策略如果沒到位,根本不用談數位轉型,因為你的IT人才根本不夠用,每天光是煩惱系統有沒有當掉,或是忙採購就忙不過來,更不用說轉型。我最近還遇到一個公司說要轉型,但它IT人力只有3~4%,而且還遇缺不補。

盧:銀行業跟傳統產業都需要大批IT人才,除了少子化的問題,另一個麻煩是,大部分IT人超過40歲就沒辦法長時間寫程式,因為沒辦法一直坐太久,再加上程式語言一直翻新,IT產業結構一定會開始改變。面對人口少子化,資訊化需求越來越高、寫程式的年輕人卻越來越少,將來一定會走向一人服務多家公司,數位轉型為雲計算就是一例;新的文化、新的人資管理、新的IT架構現在都呼之欲出。

黃:所以還好,昇瑋有在訓練AI人才。

盧:這就是很重要的事情。 

陳:我覺得最近是很好的時機,因為很多人才回來了。除了從中國大陸那邊,接下來應該也會有一批從美國回來,可以趁這個機會為台灣加分。

黃:近來台灣本土的認同度非常高,我想這個對產業也會有幫助,加上許多年輕人也想回來,所以可以想想這一波要怎麼運用。

陳:我看到一個2030年白領工作者的未來技能需求,其中科技能力的需求增加了30%。而日本自2021年開始,國小五年級就要學程式設計,他們認為未來每個人寫程式就像今天要會Excel,如果你不會Excel,你根本找不到白領工作。所以也許十年、二十年後,你不會寫基本的程式,你將找不到工作。這樣的話,我們就把所有的事情先準備好。

不只是一間、兩間公司,整個社會的科技能力都要提升

陳:企業如果真的有心想做數位轉型,基本上每個產業、每個公司IT的人都要多個5%,但是我們現在根本沒那麼多人力,所以我們的確要幫忙。這裡我不是指AI人才,而是基本的科技素養人才、資訊素養人才。同時,不只IT人才要變多,非IT人才的IT素養也應提升,兩方面都要做。非IT人才他不需要自己寫程式,但他必須知道如何利用自動化工具幫他完成工作,工作效率會提升很多。 

黃:你覺得成熟產業和人工智慧學校可以如何進一步連結? 

陳:台灣人工智慧學校除了提供AI課程、顧問輔導之外,也開始要推企業的「博雅課程」,就是希望能讓AI的基本觀念,可以在3到15小時之內讓所有相關的人都懂,而不只有一小群人知道,但其他人都一竅不通;我們把它叫做博雅課程,增加AI素養。此外也想為高階領導人才專門開課,AI、數位轉型、FinTech都會是很好的主題。

長遠來看,希望最終能提升整個社會的科技能力(technology skills),是面向社會整體能力的提升,而不只是一間、兩間公司。至於怎麼做我們還在想。

黃:希望將來你們可以為大家開眼界,看到AI的後天。(完)


陳昇瑋博士 (1976-2020) 簡介

曾任台灣人工智慧學校執行長、玉山金控暨玉山商業銀行科技長、財團法人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董事長、財團法人科技生態發展公益基金會執行長。他的專長領域為人工智慧、金融科技、多媒體系統、社群網路及計算社會科學等,長年推動人工智慧在製造、金融、零售、服務等各產業的深化應用及數位轉型。 陳博士堅信資料的價值,長期推廣人工智慧、資料科學及其在各領域的應用,發起台灣人工智慧年會及台灣資料科學年會,期能將對於人工智慧及資料科學的熱情傳達給大眾,一起來探索它們的潛力,並將人工智慧及資料科學引入每個人的專業領域之中。他期待讓這些由資料而生的技術不再是口號,而是大家真實拿來解決問題及創造價值的工具。

陳昇瑋於國立臺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取得博士學位 (2006),於國立清華大學資訊工程學系取得碩士 (2000) 及學士 (1998) 學位。他於 2008 年榮獲 IWSEC 2008 最佳論文獎,於 2009 年榮獲 ACM 台北/台灣分會李國鼎青年研究獎,於 2010 年榮獲中國電機工程學會優秀青年電機工程師獎,2013 年榮獲傑出人才基金會年輕學者創新獎,並於 2014 年榮獲 IEEE ComSoc MMTC Best Journal Paper Award。進入學術界之前,他以陳寬達之名在技術領域闖蕩,曾是 Windows 及系統程式設計師、業界程式設計課程講師、技術書籍及雜誌專欄作者、共享軟體作者及 BBS 開發者/站長。

更多文章

全方位數位轉型教戰手冊

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慧(AI)、元宇宙……大家都在談「數位轉型」,...

AI先行者的追夢旅程

身為現代AI發展歷程中的女性先行者、佈道者與良心,史丹福大學教授李飛飛親筆撰寫的《...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