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的堅持」:與均一創辦人方新舟對談

文 /
台灣產業創生平台

一場襲捲全球的疫情,讓教育界紛紛透過網路及各種資源,以遠距教學完成「停課不停學」的階段性任務。但長遠來看,學校如何落實真正的數位轉型?如果從後天看今天,此時此刻的教育現場該如何翻轉與創生? 

懷抱著這些問題意識,台灣產業創生平台特別邀請國內翻轉教育的重要推手方新舟,分享他多年來推動教育革新的心得與觀察。現場由創生平台執行長楊啟航主持,創生平台創辦人暨董事長黃日燦、佳世達事業群總經理李昌鴻,以及台灣人工智慧學校執行長特助溫怡玲等人均熱烈交流,思索教育創生的第一步。以下為5月12日的談話摘錄。


誠致教育基金會創辦人方新舟,在60歲之前是位連續創業家,60歲之後卻從教育的門外漢,變身為台灣翻轉教育的重要推手,成功創辦全台最大、逾160萬人使用的均一教育平台。

儘管罹患癌症,他非但沒有停下腳步,反而更積極投入公辦民營偏鄉學校,從小學、國中,甚至計劃到高中,開創不一樣的教學現場,讓教育成為他下半生的事業。「做公益讓我把心思從自己身上挪開,可以更關心別人,」他說。

「我想翻轉一個世代的生命」

「我從年輕時就一直對公益有感情,」方新舟說,早在交大電子工程系就學期間,他就創辦了關懷新竹地方棄嬰的幼幼社。即使後來投身科技業,對人關愛的熱情卻未曾消減。退休後,方新舟創辦誠致教育基金會,在2011年以關懷新住民的外婆橋計劃,開展他的第三人生。

他找上當時的《四方報》和《立報》,甄選出第一組「外婆橋」團隊,提供全額贊助,讓多年沒歸鄉的新住民媽媽帶著子女,和一位小孩的老師一起回娘家長住。20天下來,老師有更多的同理心看待新住民在台灣的處境,促進多元文化的理解。

他還協助籌辦新住民小說文學獎,以他在美國生活20年的「新住民」經驗同理新住民。「我在美國最喜歡的就是看到中文作品,將心比心,新住民應該也希望看到自己語言寫的文章。用自己的筆親身寫下他們自己的經歷,也是很美好的事情。」

在關注新住民的過程中,他不斷追問自己:「我們在做的這些事情好像都很表層,究竟怎樣才能真正有效地翻轉一個世代的生命?」最終,他找到了滿意的答案:教育。

2012年,他簽下了美國知名的數位學習平台「可汗學院」授權,把它引入台灣,成立均一教育平台,期許能幫助每個學生以自己的步調學習。然而,推廣之初走得極不順利。方新舟深究後發現,雖然教學工具翻轉了,但老師並沒有跟著一起翻轉,欠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概念。

為此他毅然決然投入更多力量,串連專家學者一起聯合推動,並與台灣大學電機資訊學院教授葉丙成、中山女高教師張輝誠等教師籌辦「翻轉教育」工作坊,把國外早已蔚為風氣的翻轉教育理念引入台灣,選擇以偏鄉小學為實驗的典範場域。

方新舟的想法是,數位學習是空戰,怎麼實際落地還是得靠第一線的老師;都市還可以靠家長的力量,但在家長角色缺席的偏鄉,只能倚賴老師。當老師改變很慢,或者不知道怎麼改變的時候,該怎麼辦?「那就需要有一個典範讓他們能夠看到可能性。」

曾推動過「乾淨選舉運動」的台灣產業創生平台創辦人暨董事長黃日燦也以自己的經驗回應,當年他鼓勵大學生出來競選里長,是希望杜絕買票,樹立一個選舉的典範,讓「有一天當別人想要做的時候,看到這個典範就可以依樣畫葫蘆,隨時都可以一起去做」

創生平台執行長楊啟航則認為,典範的塑造是改變的第一步,如能把教育實驗擴大到K12全學齡,將來當這群學生進到了大學,可能也會鬆動大學的教育體制,造成改變。面對教育革新,他樂觀以對,期許未來有更多人投入。

「在一灘水裡放入不同的元素」,改變生態

「台灣數位學習有一段路要走,大家對數位學習的認知還不到位,這是體制的問題,」方新舟總結他這幾年來的觀察:台灣偏鄉人口的密度其實比北歐國家的人口密度比還高,但北歐國家卻沒有出現台灣偏鄉常見的教育問題,根本原因仍在於師資培育體系跟整個生態;正在培育下一代教師的教授,並不一定每個人都知道如何使用數位學習工具、或引導學生如何自學。

「台灣教育就像工廠,」方新舟強調,「只要工廠的生產線不變,產出的東西就不會改變。」

於是他投入公辦民營學校,一點一滴地,一間又一間地展現出翻轉教育的力量。「如果教育是一灘水,我們是在水裡放入不同的元素,看看哪個元素有用我們在做的很多事都在鬆動體系,讓裡面的人能夠站出來被看到,他們自然就會帶出群眾、老師、社群,慢慢也就能改變整體的生態。」方新舟說。

「這就是0.1%改變的力量,」台灣人工智慧學校(AIA)執行長特助溫怡玲分享過去在《遠見》雜誌製作封面故事報導時曾統計過,在2015年大約每一千位老師之中會有1位參加翻轉教育的研討會,雖然看似比例不高,但「這0.1%少數人的投入,就可能改變這個生態」。

台灣以前的教育是製造業的邏輯。但是,每個人認知、學習的模式都不同。」溫怡玲說。雖然製造業往往是落實到數字化、可視化的產出,但教育要看的絕不僅僅是數字,更應該看到個別差異,以及20年之後的事情。

佳世達事業群總經理李昌鴻認為,教育應該要把管理跟專業分開,「要把教育BOT,就跟公司管理一樣。」現在的台灣社會已經很發達,從任何地方到台北都只要3、4小時的交通時間,但只要能夠找到好的老師,透過數位學習的管道,就可能弭平城鄉差距的問題。

李昌鴻以公司在推動IT系統時驗證的「平方效應」為例,以此思考城鄉教育的落差:一開始些許的城鄉差距,在經過各種因素「平方」之後,落差可能會拉得更大,所以需要針對「小於1」的那一部份有更多投入。他認為,教育跟長照是投入就真的可以看到結果的兩種產業,提醒大家教育也需要發揮「蛋塔效應」,讓一個典範可以帶起跟風現象。

從1%開始,滴水也能穿石

已經決定交棒的方新舟,正面對著至關重要的傳承問題。至今,他仍積極地把教育實驗的場域往國高中拓展,期望透過高科技界中「技術採用生命週期」(technology adoption curve)中「質變」,「量變」,進而擴大到「再質變」的過程,促發更多元的嘗試,影響整個生態系。

無論是教育創生或產業創生,台灣產業創生平台創辦人暨董事長黃日燦認為,每個巨大的翻轉,或許都是從「1%的堅持」開始。由1%去影響到5%,再由那5%去帶動10%、15%,滴水也能穿石,別小看一滴水的力量。

「不只是台灣偏鄉的一千多所學校,更重要的是,台灣所有孩子都要有轉變。」方新舟說,眼神中散發著一簇堅定的光芒,那是一簇期盼照亮偏鄉,更照亮台灣所有孩子的光。 (完)

更多文章

Future Calls會後報導:以哈衝突帶給台灣的啟示與機會

以哈衝突的議題持續受到國際關注,繼1/...

共好餐會邀請中砂分享打造「磨」王的藍湖策略

「共好成長企業家聯誼餐會」已經成為創生平台的招牌活動之一,3月20日吸引數十位企業領袖、學者、...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