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圃實業兩次大轉型,把豬肉當精品賣

文 /
沈勤譽

政府開放美國萊豬進口,從去年起豬肉食安就吵得沸沸揚揚,更讓台灣養豬業轉型的議題再次浮上檯面。不過,祥圃實業的董事長吳昆民與營運長吳季衡這對父子早已超前部署,近20年前就發現到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嚴重斷裂的問題,祥圃歷經多次重大轉型,決心打造從農場到餐桌的農食供應鏈,開創台灣農業的新價值。

祥圃是從飼料添加劑起家,2006年興建「無藥預拌劑廠」,從貿易代理商轉型為生產製造廠,近10年來更是一路從上游往下延伸,不僅購置種豬廠、畜牧場,成立肉品分切廠,並推出品牌豬肉「究好豬」,還成立台灣首間以農業食安教育為主題的觀光工廠。

對吳昆民與吳季衡來說,這樣大刀闊斧的轉型,當然是看見畜牧產業的成長瓶頸,為了祥圃的永續經營不得不做的決定;但背後有個更大的企圖心,是因為長期觀察到台灣農業的價值被低估,希望挺身而出,扮演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橋樑,翻轉台灣農食文化。

大開眼界的挪威考察之旅

這個種子,早在2003年時就已悄悄種下。

當時吳昆民帶著吳季衡前往挪威,原本要去考察當地的鮭魚養殖生態及漁業疫苗技術,但卻對其數位產銷履歷制度留下深刻印象,也開啟了對農食產業鏈的全新視野。

「現在看這樣的數位溯源技術覺得習以為常,但當時簡直是天方夜譚!」吳季衡大表震撼。他回憶說,當時有家數位溯源的業者提出一個解決方案,從消費者往上到源頭把整個資訊流都串起來,包括養殖場、飼料廠、分切場、賣場在內,在任何節點都能看到資訊。

不管是從國家安全、食品安全的角度出發,農漁畜牧業的產銷履歷制度都是勢在必行的事。在食物鏈當中,農產品跟食品被硬生生拆成兩個世界,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出現很大的斷裂,兩者之間需要有更好的連結與整合。這樣的觀念深深影響到後來祥圃的經營方向及模式,不再從畜牧業的角度去看事情,而是從食品產業的角度去思考。

建立生產履歷  從貿易商轉型製造廠

在祥圃打造養豬產業鏈之前,其實先經歷過第一次關鍵轉型。2004年是祥圃20週年,當時還是一家貿易商,主要代理經銷羅氏藥廠的動物用維生素,後來羅氏藥廠將維生素事業出售給荷蘭帝斯曼集團(DSM),因為重心轉向中國大陸,決定撤掉位於新竹的工廠,也有意放掉台灣每年約1000萬美元的生意。

吳昆民化危機為轉機,積極爭取與帝斯曼在台合作,由祥圃籌資設廠,帝斯曼提供技術移轉及原料,祥圃負責獨家經銷。2006年台南廠正式投產,祥圃首度跨足生產領域,也是第一次導入生產履歷制度。

「貿易商就像浮萍一樣,變成製造廠後不僅可以銷售代理產品,還可養自有品牌,」吳季衡形容轉型前後的最大差別。儘管產品仍是面向台灣市場,但這座工廠卻完全比照歐洲規格,率先通過歐盟標準FAMI-QS認證,且所有原料都可以溯源,「我們再也不把自己當成畜牧業,而是食品業前端。」

吳昆民董事長分享從貿易商跨足生產、導入生產履歷制度的第一次轉型歷程。
吳昆民董事長分享從貿易商跨足生產、導入生產履歷制度的第一次轉型歷程。

 

推動精品豬肉生態鏈

儘管從代理商跨足製造端,但祥圃還是很清楚,畜牧業的成長已經到了天花板。一方面畜牧業的環境要求愈來愈高,土地取得不易,環保意識抬頭,加上人才凋零,讓經營成本及難度不斷提高;另一方面,因為吃素人口增多、開放進口肉品、肉品選擇趨於多樣化,讓整體需求下滑,種種因素都讓祥圃必須更積極因應。

2008年,吳季衡回到台灣加入公司,擔任祥圃轉型戰略的發動機。

「我知道這個產業正在往下掉,要隨波逐流還是創新突圍,必須趕快做決定,」吳季衡分析兩個轉型方向,一是把整個Know how帶到還在成長的國家,另一是垂直整合。因為海外拓展始終沒有找到適當機會,2010年起祥圃決心朝向垂直整合發展,由他帶領新團隊,積極打造從養豬到品牌豬肉的產業鏈。

沒想到,養豬產業鏈的整合工作比想像中還要困難,一方面是大家很習慣原有的工作模式、缺乏改變的動機,另一方面是規格需求很難溝通,客戶需求的差異性很大,尤其台灣肉豬拍賣制度是看活體(屠宰前的活豬)而非屠體(屠宰後的豬肉),又缺乏豬肉品質評級標準,因此要定義及推動「精品豬肉」就更為辛苦。

「愈是困難,代表這件事情愈值得做,」吳昆民強調。2012年起,祥圃義無反顧地投入養豬新事業,從養豬場、屠宰場、分切廠、物流冷鏈管理,每個過程與環節都掌控品質,根據屠體的肥厚率、油花、保水性、色澤等指標進行評級,同時也開設自家餐廳及門市,藉以推廣品牌豬肉及洞察消費者需求。

愈是困難,代表這件事情愈值得做。

— 吳昆民|祥圃董事長

下一步擴張消費市場及海外版圖

就像是拼圖一樣,祥圃一塊一塊將養豬產業鏈拼湊完整,也期待新事業可以逐步展現成效。

過去幾年祥圃在B2B端已經打下不錯基礎,吸引愈來愈多的牧場、餐廳客戶、供應商加入生態系,今年起計畫從B2B切入B2C,擴大進入消費者市場,包括超市、電商等新通路,進一步發揮「究好豬」品牌的價值。

另一方面,祥圃也有意將品牌豬肉及加工品、動物營養品、智慧農場解決方案、甚至整套產業鏈的Know-how,輸出到日本、東南亞等海外市場,讓台灣在高端精緻農業的價值,讓全世界看見。

祥圃董事長吳昆民、營運長吳季衡不僅是父子,也是事業上最好的搭檔。祥圃董事長吳昆民、營運長吳季衡不僅是父子,也是事業上最好的搭檔。


 

以下是台灣產業創生平台創辦人暨董事長黃日燦專訪祥圃董事長吳昆民、營運長吳季衡的重點摘要。

Q:當初為何選擇養豬這個產業?
吳昆民A:團隊曾針對各種畜產做過市場研究,當時市面上已有許多雞肉品牌,包括白肉雞及土雞、國產雞及進口雞都有,投入已經太晚,至於牛肉及水產的市場規模較小;反觀豬肉的需求最大,不管飼養或消費人口都很多,但產業也最碎片化、整合難度高,因此仍大有可為。

Q:公司在推動轉型的過程中,最辛苦的是什麼?
吳季衡A:我們在垂直整合這塊看到很多機會,但找不到人可以玩一樣的遊戲,要找到志同道合、又門當戶對的對象並不容易,等級不夠好的我們不想合作,等級夠好的不見得看得上我們。

要在既有產業做創新,溝通成本很高,主要在於規格沒有建立、需求沒法溝通,其實我們並不想什麼都做,如果有人願意做、可以做,我們希望跟他們合作即可,但因為找不到適合夥伴一起做概念性驗證(Proof of Concept;POC),只好跳下來自己做。 

Q:新事業的投資大約何時可以見到成效?
吳昆民A:前幾年確實比較辛苦,主要是分切場的技術及人才養成花了不少時間摸索,另外客戶的需求太過紛雜,也投入不少時間學習瞭解,現在我們已經慢慢找到並建立規格,預期新事業大約再兩年就可損益兩平。

坦白說,一開始是別人在挑我們,但隨著我們的品牌聲量與銷量有一定成績後,吸引到更多客群進來,現在變成是我們在挑選合作對象了,今年起會更重視客戶的「質」而非「量」。

我們從一週賣出一頭豬開始做起,現在一個月已有3,000頭的量,以擁有生產履歷的豬隻來說已有一定規模,預期到5,000頭就可損益兩平。

Q:祥圃在數位化的腳步也很快,能否談談這方面的佈局策略?
吳季衡A:現階段智慧農場最領先的技術還是在歐洲,一方面他們的人力成本偏高,一方面農場規模較大,所以數位化的迫切性很高。像是荷蘭、丹麥等國,他們透過感測器、物聯網、人工智慧、雲端等技術,可以偵測氣液體的排放、監測空氣、精準飼料餵食、生產曲線預測等,進行環境管理、人員管理、生產管理等工作。

我們花了五年的時間,卻遍尋不到適合的合作廠商,主要是因為台灣都是小公司,且缺乏領域知識,通常只有賣部件(parts)而沒有整套的方案,如果能找到有能力系統整合的業者,結合我們的領域知識,可以先把這套方案在台灣測試驗證,後續更可輸出到國外。

Q:放眼未來10年,會有哪些新的投資計畫?
吳季衡A:未來會考慮投資屠宰場,預計投入3億~4億,主要是希望在擁有自己屠宰場及分切廠之後,可以做場域的彈性調整,即可針對規模較大的市場區塊推次品牌。

另外,在口蹄疫拔針之後,台灣的品牌豬肉很有機會出口。我們希望「究好豬」品牌經營到一定程度後,可以輸出到日本、泰國、馬來西亞、越南等國家,不見得是賣產品,也可以將整套know-how複製到海外市場,只要搶攻5~8%高端市場,都是相當驚人的商機。 

當然,動物營養品還是祥圃的本業,台灣有豐沛的研發能量,但不太會賣,我們希望能找上台灣的發酵或生技業者,甚至可以跟日本中小企業接觸,透過併購或合作等方式,一起將市場做大。

【創生觀點】智慧農場商機湧現  可藉IPO備戰

  • 祥圃從一家動物維生素的貿易商,轉型為從農場到餐桌的豬肉生態系供應商,短短五年內員工數量從50人暴增為200多人,增加了許多不同專業的生產與管理人才,且投資在畜牧場及分切廠的金額不小,折舊攤提偏高。

  • 但祥圃歷經這幾年的數位轉型及創新營運後,目前已經站穩動物營養品、品牌肉品、農場數位化這三大事業,未來可以朝向持續優化營運、擴大出海口的方向努力。

  • 至於在數位產銷履歷豬肉、智慧農場這些新興領域,不管在台灣、東南亞都有很好的機會,未來可考慮公開募股上市(IPO)的途徑,藉以提高資金的完備度,並吸引更多人才加入,隨時根據市場需求擴大戰線。 

更多文章

首屆企業併購專班 黃日燦親授實戰策略與經典案例

企業競爭生態大翻轉、世界經貿局勢大混亂、國際供應鏈大位移,面對百年未有的新賽局,...

靠疫情練兵!微熱山丘跳脫框架的品牌升級術

位於民生公園一隅的微熱山丘門市,幾乎每天都門庭若市,許多民眾與國外觀光客都喜歡來這裡,...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