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初,全球第二大會計師事務所Ernst & Young 與企業創新顧問公司 Mach49 共同發表一篇關於企業新創投資 (CVC) 的研究,分析為何現在正是企業啟動新創投資的好時機。台灣產業創生平台總結一些值得關注的重點:
一:領導人要清楚了解企業本身的「缺口」如何靠CVC補強
企業領導人可以透過創新矩陣圖 (下圖),思考哪些缺口可以用什麼樣的方式來補強。例如剛萌芽的創新可善用外部的黑客松找到更多可能性;如要擁有快速切入市場的成熟技術,就比較適合用併購。
圖表來源:Ernst & Young 及 Mach49
二:領導人要問:我的CVC基金的競爭優勢是什麼?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因為最強的新創團隊往往不缺資金來源。EY 及 Mach49 建議,CVC基金應避免給新創圈「投資遊客」的印象。具體做法包括:
-
從外部聘請有經驗的新創投資人或是前創業家,而不是交由沒有投資經驗的團隊,特別是從其他部門轉調毫無新創投資的經理人。
-
成立期限至少七年的獨立基金
-
清楚定義企業可以提供新創的附加價值,並落實於內部流程中,確保企業真的如實提供價值。
-
在主要的新創生態系有駐點,畢竟新創投資還是一個在地化的產業。
三:成功的 CVC 決策速度比較快
許多成功的企業創投都有相當的自主性,確保他們可以在幾天內做出投資決策,而不是拖上好幾個禮拜。如果新創圈對這些企業創投的印象是「速度很慢」,也會大大降低合作的意願。
四:把「可共創的價值」納入投資決策考量
研究發現,很多成功的 CVC 都清楚定義母公司聚焦的領域,並投資與之相符的新創。他們也建立了明確的「營運模式」和「基礎建設」(operating model and infrastructure),以實現被投資新創和母公司之間的綜效 ––––這些可共創的價值及過程,從一開始便納入投資決策考量。
五:CVC 帶來的價值,也有可能在目標領域之外
EY 及 Mach49 分享一個案例:一間以感測器為核心技術的跨國企業,經由第三方介紹,認識了一間開發機器人物流的新創公司。原先這間新創的技術並不全然符合跨國企業的投資雷達,但在盡職調查中發現,該新創已在採用他們的感測器。企業不但決定投資,也啟動合作,共同開發未來應用在物流機器人身上的感測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