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創怎麼做?取經以色列,掌握創新關鍵動能

文 /
台灣產業創生平台

2021年5月13日,我們邀請到以色列新創總部(Start-Up Nation Central, SNC)的執行長Eugene Kandel教授參與創生平台的"Future Calls"計畫。

在這場跨國線上交流中,Kandel帶領與會者綜覽了針對以色列「創新生態系統」(Innovation Ecosystem)的概況,吸引了台灣企業領袖包括創資通董事長林憲銘、創業者共創平台基金會董事長顏漏有、廣達前執行長王震華,與光寶策略投資總監一同加入直播交流,也就台灣的創新發展現況與問題一同進行探討。

Eugene Kandel是世界知名的財經學者。美國Nasdaq在1997年修改交易規則的理論基礎,就是Kandel教授的研究。他也在2009到2015年間擔任以色列總理的經濟顧問,及國家經濟委員會主席。 


我們摘錄了這一場討論中的關鍵議題,包含兩種不同模式的創新、以色列的創新模式,以及成功的案例,並從中萃取以色列創新的關鍵元素,作為我們的借鏡。

 

「第一類創新」與「第二類創新」大不同!

常見的創新模式可以分成「第一類創新」與「第二類創新」兩種類型。

第一類轉型:把現有的資源做更有效利用,提升產量及品質,是一個緩慢漸進的持續性過程,適合在「穩定不變」的環境下發展。可口可樂的罐子就是一個例子,隨著生產技術的演進,這個罐子不僅已約有1,800項專利,而且今天一秒鐘就能做出50個。

第二類創新:當一個物種稱霸了整個生態系時,若遭遇了環境的巨變,常常會無法生存,這是因為缺乏適應外界變化的能力。因此,第二類創新時常發生在巨大的環境變化發生時——如果你能掌握變化、研判創新的必要性,之後快速調整,就能生出相對多元、甚至是跨界跨業的創新模式。

為何以色列特別擅長「第二類創新」?

你發現了嗎?國際大企業非常擅長第一類創新,畢竟他們內部有累積非常久的龐大知識,對於過去曾發生過的問題與挑戰也自有一套應對方式。然而,這樣的企業往往不會將自己擁有的知識分享出去,也不會接受外部來的創新,這樣的現象可稱之為「非我所創」症候群(Not Invented Here, NIH),症狀包括弊帚自珍、老王賣瓜,反應在組織的文化現象中,就是人不願意接受某些新事物的原因只是因為它的源頭出自他方!

以色列之所以擅長「第二類創新」,和它的歷史跟文化有很大的關聯:在過去,猶太人時常被迫不斷搬遷,因此他們必須快速適應全新的環境——這些改變都不是可以預測的。在過程中,無法快速適應新環境的人就會被歷史淘汰,而也塑造了以色列的第二類創新文化。

在全球環境急速變動,面對「經濟動盪」、「人口老化」、「環境變遷」,以及「新興經濟體如中國、東南亞、非洲爭取更多資源」,第二類創新的重要性大幅增加。

過去在變化慢的環境中,科技發展主要在取代「勞力」,因為機器愈好愈貴,使邊際成本不斷增加;而今日在快速變動的環境下,科技發展主要是取代「感官」跟「腦力」,由於數位服務可不斷複製,可使邊際成本持續下降。由此,可以明顯看到第二類創新日趨重要。

和別人不一樣!以色列的創新生態圈有何獨特性?

 

  • 公司規模小,幾乎沒有大企業

    以色列沒有什麼大企業,就算是最大的僱主英特爾,也只聘雇了1萬3,000人。即使新創公司成功變得「很大」,也只有500人左右,其企業生態系都是以新創為主。

  • 經營B2B,多與國際大企業合作

    因為以色列的創新距離「市場」很遠,所以他們主要是透過B2B去經營觸及市場的最短路徑,而非B2C。這也讓以色列發展出了跟國際大企業合作的能力。

以色列新創總部(SNC)把以色列新創圈分成四個領域。(圖/Kandel提供)以色列新創總部(SNC)把以色列新創圈分成四個領域。(圖/Kandel提供)

  • 軍方培養了許多新創人才

    以色列軍方培養出很多優秀的人才,這在全世界是非常少見的。比如在資安、軟體、感應器、機器人、及無人機方面的創新,很多都是從軍方來的。

  • 跨界結合能力強

    10年前,以色列基本上完全沒有「智慧移動」(Smart Mobility)的產業,在當時所畫出的產業生態系地圖中,相關的公司也不超過45家。然而,以色列卻能將軟體、數據、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等結合,生出一個強大的智慧移動領域,甚至顛覆了汽車領域。這是非常驚人的成就,因為以色列沒有任何本土的汽車品牌!

    這些能力的結合,也生出了「工業 4.0」與「數位醫療」這兩個領域,在疫情的推波助瀾下,「數位醫療」發展得尤其快速;另外,「農業科技」的興起是歸功於以色列建國的時候,需要找到方法餵飽自己的人民。

以色列擁有全世界排名前10的新創生態圈。(圖/Kandel提供)以色列擁有全世界排名前10的新創生態圈。(圖/Kandel提供)

如果以人均來看,以色列在許多方面都是世界第一。(圖/Kandel提供)如果以人均來看,以色列在許多方面都是世界第一。(圖/Kandel提供)

國際大企業及創投注入以色列的資源,連以色列人都覺得非常驚人!(圖/Kandel提供)國際大企業及創投注入以色列的資源,連以色列人都覺得非常驚人!(圖/Kandel提供)

不過,Kandel教授也表示,國際大企業在以色列建立研發中心的這個趨勢,其實讓以色列人有點擔憂,因為這代表很多人才都跑去做內部創新了,恐怕會影響到「外部創新」的動能。他建議,國際夥伴如果要進入以色列生態圈,應該要找方法跟各方的夥伴合作,而不只是跟幾十個人合作,或甚至只是把他們聘到自己的研發中心。

讓水資源不再匱乏!嚴酷的生存環境就是創新動能

前面談了許多以色列新創圈的發展與強項,其中,其實蘊含著一個鮮明的主題,那就是——以色列的創新,常常是為了克服挑戰與生存,而做出來的。

值得注意的是,以色列在成功克服自己的挑戰之後,還會關注世界其他地方同樣的問題,所以從90年代開始,還會積極把自己的解決方案,分享給全世界!

以色列透過創新解決需求,最後將解決方案提升到全球的規模,全面推展應用。(圖/Kandel提供)以色列透過創新解決需求,最後將解決方案提升到全球的規模,全面推展應用。(圖/Kandel提供)

以色列創新的「省水技術」就是一個具體案例。以色列位於非常缺乏水資源的乾燥地帶,但今日,以色列水資源不但比歐洲許多國家還足夠,而且還能「出口」。為此,他們做了許多努力:

第一:他們擁有全世界最有效率的海水淡化技術。

第二:他們把97%的下水道水處理再利用,而且高達89%可以提供給農業使用。

第三:他們善用「滴水灌溉」——美國只有大概 2% 的農作物有用這個省水技術,但在以色列,超過九成的農作物都是用這個來灌溉!

以色列的水資源系統,克服了乾旱的生存環境。(圖/Kandel提供)以色列的水資源系統,克服了乾旱的生存環境。(圖/Kandel提供)

以色列做出這些創新,都是在沒有選擇的狀態下的成果,因為做不出來不行!環境造就了以色列「第二類創新」的動能,最後,Kandel也跟大家分享了以色列的關鍵創新元素:

  1. 習慣挑戰與質疑一切的文化:比如在軍中沒有人稱長官“sir”。
  2. 培育年輕人才的IDF(Israel Defense Force):給予人才關鍵能力與自信。
  3. 優秀的外來移民:猶太人從世界各地移民到以色列,目前以色列國內有大約85種語言!
  4. 政府支持:政府從40年前就開始大力鼓勵研發。
  5. 運氣:所有成功不可否認地都一定要有運氣。(編按:但首先必須努力才行)

 

放眼未來——以色列生態圈需要什麼呢?

因為Start Up Nation一書的成功,世界各地的政府都開始積極規劃新創政策,包括巴黎到倫敦、新加坡與上海……等等。你可能注意到了,許多國家的新創生態圈形成,背後都有著政府政策的力量,但是,或許是因為以色列已經覺得自己有新創圈了,所以政府對於新創的積極度,還沒追趕上其他各國的政府。

對Kandel來說,以色列缺乏一套有條理、有遠見且跨越政府各部會的政策。對於新創而言,政府的積極度是很重要的,唯有積極投資人才與新領域,才能為新創圈創造更友善的環境。


【關於Futures Calls】

面對不確定的未來,我們需要更多的觀察與思考,在邁向後天的時候掌握正確方向。我們邀請世界各領域意見領袖,一同交流他們對於全球未來發展的洞見。過去曾邀請的講者包括:全球百大創投家IVP合夥人Eric Liaw、美國國際與戰略研究中心(CSIS)亞洲資深顧問葛來儀(Bonnie Glaser)等人。

更多文章

Future Calls會後報導:以哈衝突帶給台灣的啟示與機會

以哈衝突的議題持續受到國際關注,繼1/...

共好餐會邀請中砂分享打造「磨」王的藍湖策略

「共好成長企業家聯誼餐會」已經成為創生平台的招牌活動之一,3月20日吸引數十位企業領袖、學者、...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