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健康醫療領域深受新創投資人的青睞,而近10年所成立的新創企業,更是健康醫療早期投資的主力,除了藥品之外,對於數位醫療與醫療器材的投資正快速成長。然而,過去活躍於醫療領域的投資者,向來都是企業、大型製藥集團與國發基金,而由醫院主動出擊成立創投基金的,秀傳還是第一個!
2019年底,為驅動醫院的醫療創新,秀傳醫療體系與醫療科技創投比翼資本共同成立「比翼秀傳聯合創投基金」,要鏈結秀傳亞洲遠距微創手術中心(IRCAD Taiwan)的國際醫師社群,培育新創團隊,藉此縮短醫材新創開發創新產品的時程,透過跨領域結合,強化台灣生醫產業的研發能量。
由此可知,醫院成立創投,不僅可以獲得金錢上的報酬,更能透過創投團隊偵測(scouting)最新技術、為醫院帶來轉型機會。
「我希望秀傳能夠掌握自己的命運,在20年後脫胎換骨,」秀傳醫院二代經營者、秀傳亞洲遠距微創中心院長黃士維強調。目前秀傳的營收仍有80%來自健保補助,而成立創投基金,則是秀傳分散風險、開創新成長動能,更是建立起「醫院—創投—新創生態系」的關鍵一步。
遠距微創手術訓練+新創投資,雙腳並用拚轉型
一走進秀傳亞洲遠距微創手術中心,映入眼簾的,是具備環狀設計的20個手術台實驗室、以及最先進的遠距視聽會議設備。遠距微創手術中心網羅了全球800多名專家學者授課,每年約培訓2000名外科醫師,其中約有一半來自海外。至今,該中心已訓練出1萬多名醫師。
微創中心不只引進世界級名醫學者授課,更是台灣醫療器材的國際展示場。秀傳醫院在設計課程時,積極使用台灣製造的醫材,讓來自海外的受訓醫師們能夠認識、習慣使用台灣產品。
秀傳亞洲遠距微創手術中心的年營收約為8000萬,市場滲透率近三成,「我們的目標,是透過教育中心訓練亞洲所有的微創醫師,打造一個醫師社群,」黃士維說。
對於台灣的醫療新創公司而言,這些來自海內外、不同專業背景們的醫界名師們,不僅能提供第一手的使用者反饋,還能協助擴散產品影響力,快速累積首批關鍵用戶,是產品概念驗證(POC)的最佳場域。
秀傳醫院的微創中心可說是台灣醫療器材的國際展示場,要讓來自海外的受訓醫師們能夠認識、習慣使用台灣產品。(圖/台灣產業創生平台)
跨海+跨界,蓄積未來20年創新動能
時間拉回40多年前,創始院長黃明和自台大醫學院畢業後回到故鄉彰化開業,要讓鄉親們享受「跟台大醫院一樣水準」的醫療服務,現在更向全美第一的梅約診所醫學中心(Mayo Clinic)看齊,在彰化打造世界級醫院。
以台灣的私立醫院來說,雖然秀傳醫院的規模不比其他醫療集團,但是企圖心卻是不落人後。秀傳擁有全台第一台超音波體外震波碎石機、開全台之先例引進宙斯(Zeus)機械手臂系統進行微創手術、設立全亞洲第一個微創手術訓練中心,並積極思考如何透過加速器與創投讓新創落地,甚至進一步商品化。
由醫院成立創投在國外並非新鮮事,許多國家如法國與日本皆有案例;而在美國,由醫院成立的創投基金就超過50家,例如德州醫學中心(Texas Medical Center)早在2017年便啟動規模2500萬美元的創投基金,梅約診所醫學中心亦成立創投(Mayo Clinic Ventures)專注發掘醫療新創團隊。
「比翼秀傳聯合創投基金」第一期規模在1億元左右,目前正啟動募集第二筆基金,規模預計約10億元,目標將新創帶入專業門檻相對高的醫療領域,鼓勵台灣醫院大膽投資新創。
除培育人才與新創動能外,秀傳醫院亦積極進軍海外,位於東南亞的據點預計將於今年底動工。秀傳也與企業展開合作,比如去年,他們便支持一家千億營收的電子大廠直接進入醫療現場訪談需求,加速AI醫學技術的開發。黃士維建議企業直接去找醫師擔任外包或顧問,讓醫師與工程師合作研究,將加速醫學與ICT產業的結合。
雖然秀傳醫院雖已發展出創投、遠距微創手術中心、海外據點等多腳規劃,但目前健保仍為主要營收,未來仍有許多創新轉型的發展空間。
【創生觀點】ICT產業、醫療新創與政府皆須調整心態
-
台灣有完整ICT產業供應鏈,醫療水準先進。ICT產業可以為醫材新創公司帶來新的製造方法與資金;醫材新創公司則能幫助ICT產業熟悉醫療法規限制、產品認證等規範,雙方的合作利基非常可觀。
-
ICT產業在與醫療產業、特別是醫療新創公司合作時,需要克服代工思維,學習與「不確定性」共存,不以產量評估產品價值將是兩者合作的成功關鍵,因為醫療新創的雛形產品,需邊捏邊調整,因此研發期間較長、相關許可的取得難度也較高。
-
政府在評估醫材新創是否達到上市櫃標準時,時常會基於「買一個確定性」的心態,要求新創公司要有多種產品發展進程(pipeline),但高確定也意味著紅海,政府與企業應跳脫追求確定性的思維慣性,與新創能量共同開闢新藍海,這才是台灣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關鍵。
秀傳遠距醫療微創中心從疫情突圍的轉型秘訣
Q:微創中心的學員有一半來自海外,去年怎麼因應疫情帶來的影響?
A:我們成功因應疫情的關鍵,是把課程形式調整成適合台灣醫師的內容。
疫情之前,微創中心會延聘國外專家學者來台灣講學,並面向全球招生,因此學員報名受訓的費用較高、受訓時間也至少需要5-7天;疫情爆發後,國外講師都沒辦法飛過來,讓成本馬上降低,學員只要繳交5-10萬元即可受訓。用視訊授課也能有效把受訓時間縮短到3-5天。2020年,我們的學員全部來自國內,市場滲透率已經達到2-3成。
微創中心在成立5週年時,法國前總統夫人卡拉‧布妮(Carla Bruni)曾有拜訪規劃,雖然最終因外交政治因素而無法成行,但這也讓我們發現,微創中心所能槓桿的外交能量遠比想像中驚人。透過微創中心訓練出的學員、講師社群,也可以發揮很好的網絡效應。
我們的下一個目標,是打造醫材合作教育中心與研發中心,希望建立起不輸全球第一梯隊(tier 1)醫院的國際鏈結,培養出更多優秀的醫師、人才與新創團隊,為秀傳、以及台灣醫療產業的未來20年累積發展動能。
Q:比翼秀傳基金是台灣第一檔由醫院成立的創投基金,它是怎麼運作的?
A:美國透過醫院成立的創投通常會外包給創投,執行長不會自己看項目,但對投資報酬率的設定,跟非醫院的創投一樣高、聚焦項目也跟台灣不一樣。
美國的醫院創投特別關注能夠幫助醫院轉型的新技術,比如能夠改善營運流程的軟體、或者是只有醫療行內人才會知道的利基點,像是梅約診所醫學中心曾經投資的心電偵測技術等等,這些他們就特別有興趣。
國內有正式成立創投或加速器的醫院,就是北醫跟秀傳兩家。我們希望可以在行業內打造一個生態系,有看得懂的創投很重要、有發展潛力的獨角獸也很重要。
比翼秀傳基金看投資的團隊有三位核心成員,現在共投資了11個新創標的,主要關注領域還是聚焦在手術相關、以及數位醫療相關趨勢的團隊。未來如果國內外有好的標的,都不排除投資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