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育民談疫後生技,盼台灣成為世界生醫樞紐

文 /
李妍潔

9月23日,台灣產業創生平台的Future Calls線上會議邀請到被譽為「台灣生技界的張忠謀」的旅美生技產業大老楊育民,帶領大家從新冠病毒疫苗的危機與細胞治療的發展,一起思考台灣新生物科技產業的未來。

楊育民是前羅氏全球技術營運總裁,現任美國國家韌力生物科技公司(National Resilience, Inc.)創辦人暨副董事長、育世博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Acepodia)創辦人暨董事長,以及全心醫藥董事長。

楊育民日前(8月30日)在行政院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議(BTC)曾以「細胞治療艱苦道路和新冠病毒疫苗危機啟發的新生物科技產業大方向」為題發表演說,在台灣產業創生平台的分享中,他延續了當天的議題,從新冠病毒大流行給予人類的教訓談起,分析細胞治療行業的技術挑戰,期許台灣的生技產業能成為下一個「護國神山」。

新冠肺炎疫情不只改變了全球供應鏈、為全球經濟秩序帶來永久的改變,同時也給生技產業發展帶來三大教訓,分別是:

  1. 「疫苗」是國家安全與國防的武器,因此對於疫苗的生產能力要以生產國防武器製造的心態來面對。
  2. 高檔且複雜的藥物是醫療保健未來。
  3. 「在地國內醫護」和「疫苗供應鏈的耐力彈性」對健康安全、國家安全和經濟安全至關重要。

「細胞治療技術的挑戰」正是台灣切入的機會

楊育民強調,雖然現在全世界「細胞治療」很被重視,但實際上卻是困難重重。怎麼說呢?

以CAR-T免疫療法為例,CAR-T是將人體免疫系統的T細胞透過生物技術把會辨識癌細胞表面抗原的CAR基因插到T細胞上,協助辨識並鎖定癌細胞,透過免疫細胞抗癌,能為患者帶來希望;但這個技術的製程和檢測技術多是匆忙開發的,加上臨床研發掛帥、製造技術發展相對不足,使得產品成本超高、製造治療細胞的時間太長、無法大規模生產。

楊育民指出,現存這些細胞治療的困境,正好就是台灣的機會。在細胞治療產業中,可以發展的相關產品包括試劑(Reagents)、質粒(Plasmid)、病毒載體(Viral Vectors)和新一代全自動細胞處理系統;在代工方面,製造技術產業和檢測技術產業也都有著很大的商機。

呼應台灣目前的新冠疫苗策略,楊育民認為,政府在採購、代工技轉和研發應該並行發展。同時,疫苗技術平台多元化也是很重要的,因為每種技術平台都有優點與特色,透過多元化的發展,台灣能夠為生技產業打造重要平台,例如以mRNA技術平台,他指出,mRNA也是未來生物藥劑的重要平台。

讓台灣成為「世界生醫產業」的樞紐

楊育民強調,台灣在mRNA領域的優勢,能為台灣建立起世界級的能力與能量,尤其mRNA技術可將產業由生物帶回到化學,因為醫療產業過去的潮流是從化學掛帥發展到生物掛帥,直到最近又回到了化學領域,因此mRNA大有可為。他期許台灣能投資技術人才、擴大產能,並建造生態基礎,創造出國家級的大膽躍進。

楊育民期待台灣的下一個護國神山是生技產業,對於台灣未來發展的布局與行動,他也提出了三個建議:

  1. 因為細胞醫療產品製程複雜、成本高,且製造技術不夠精準,建議台灣可以投入製造技術和檢測技術平台的開發,切入創新的精準醫療。
  2. 面對新冠病毒疫苗危機,台灣擁有創立世界級mRNA的能力,先透過技術合作,再研發二代技術,投入全球競爭。
  3. 在「細胞醫療」、「病毒疫苗」、「mRNA」和「新技術」等平台,未來有著巨大的挑戰與機會,因此台灣應建立具有誘因的制度鼓勵並培養開發人才。

最後,楊育民也點出台灣在「雲端生物科技製造」(BioCloud)能夠決戰世界市場;提升策略、科學、能力、速度和服務,去開發新世代生物科技製造技術平台(NextGen platforms),並強化「人才」與「誘因」,以國家隊PPP(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參加生技奧運。

未來人才須兼備「工程師邏輯」與「科學家思維」

在主題分享後的提問中,緯創資通董事長林憲銘提到,雖然企業經營者都希望能夠提升台灣在各產業領域的實力,但卻時常面臨到人才不足的問題,例如高科技產業就時常遭遇人才荒。若是在生技產業的發展上,同樣遭遇人才不足的狀況,該如何才能開花結果呢?

針對人才的議題,楊育民從自身的經驗出發。他提到,自己的求學背景學的是電機,後來轉向了生醫,因此很清楚兩者之間有著不同的思維。以工程師掛帥的ICT產業來說,他們重視的是邏輯思考,而科學家掛帥的製藥產業重視的則是數據與資料的分析。這兩種思維模式都是很重要的,兩者不可偏廢。

楊育民強調,想要從ICT產業轉向生物領域擴大發展,最好的人才不能只有工程師的思維邏輯,還必須擁有科學家的眼光,才能透過數據與資訊去前瞻未來,而且這種跨領域的領導人才更容易帶領團隊往前衝刺。

此刻,若台灣沒有辦法這麼快速的培養出足夠的領域人才,該怎麼辦呢?

楊育民犀利地指出,台灣的人才是「質」不足而非「量」不足。過去,台灣培養的頂尖人才都是學醫學、生物和化學的,「人才不足的原因是什麼?是否台灣有人盡其才?」楊育民強調,「在台灣傳統教育之下的人才,大部分都是IQ很高,但EQ(情緒智商)和LQ(學習智商)程度為何卻未可知。」

楊育民提到,透過傳統考試制度,大部分的人只會回答問題,但卻沒有互相協作的能力。然而,此刻台灣正面臨著全世界的產業競爭,「這不是個人的競爭,而是團隊的競爭,目前的工作有99%都是團隊在做的,」他認為,團隊之間必須互相信任,才有合作的可能,但這樣的能力卻是許多人都缺乏的。

他建議,台灣可以從以下三點思考人才議題:一是教育方針造成人才能力的侷限;二是未來如何引進國外的白領高階人才;三則是如何透過數位工具打破物理疆界,和身處於其他國境的專家共同合作,這是企業在經營心態上轉念的思維起點。

本場會議由台灣產業創生平台創辦人暨董事長黃日燦擔任主持人,帶領線上與會者和講師一起進行議題討論。(圖/台灣產業創生平台)

本場會議由台灣產業創生平台創辦人暨董事長黃日燦擔任主持人,帶領線上與會者和講師一起進行議題討論。(圖/台灣產業創生平台)

在會議討論的最後,擔任會議主持的台灣產業創生平台創辦人暨董事長黃日燦指出:「技術人才固然需要,但經營人才是帶動產業發展更重要的火車頭」,為整場討論做了畫龍點睛的結尾。


【關於Futures Calls】

面對不確定的未來,我們需要更多的觀察與思考,在邁向後天的時候掌握正確方向。我們邀請世界各領域意見領袖,一同交流他們對於全球未來發展的洞見。過去曾邀請的講者包括:全球百大創投家IVP合夥人Eric Liaw、美國國際與戰略研究中心(CSIS)亞洲資深顧問葛來儀(Bonnie Glaser)等人。

更多文章

Future Calls會後報導:以哈衝突帶給台灣的啟示與機會

以哈衝突的議題持續受到國際關注,繼1/...

共好餐會邀請中砂分享打造「磨」王的藍湖策略

「共好成長企業家聯誼餐會」已經成為創生平台的招牌活動之一,3月20日吸引數十位企業領袖、學者、...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