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創投資」,台灣企業的下一個成長引擎

文 /
李妍潔

近年,新科技驅動破壞式創新,產業典範快速轉移,加上中美貿易戰與新冠肺炎衝擊,全球市場走向地域化發展,供應鏈正加速重組。可以預期的是,當我們步入後疫情時代,全球化的「新常態」將迫使產業發生結構性改變,經營環境也將更加複雜難測。

新常態除了帶來危機與挑戰,也創造出新機會,許多新興應用及商機群起而生,無論是掌握新科技手段或發展新商業模式,變化劇烈的浪潮都給了創新創業者逆勢而起的機會。

對於成熟企業而言,當過往的成功模式不再適用,老樹又難以長出新枝,勢必需要重新定錨經營策略,增加與新創圈的互動,或直接透過投資新創,讓自己能突破既有的發展限制。

AAMA台北搖籃計劃共同創辦人顏漏有曾指出,新創能為成熟企業注入活水,且國內發展的新創,時常更容易解決在地的痛點,因此企業想轉型,不一定只能取經國外大公司。

此外,成熟企業與新創的合作,還有助於建立起新的數位轉型生態圈,透過科技帶動更多企業轉型升級。

關鍵數據:台灣有73%的企業沒有與新創圈合作

為了與企業一同思考如何啟動企業新創投資、打造外部創新的成長引擎,台灣產業創生平台去年進行「台灣產業新創投資大調查」,並於11月初發表《2020台灣產業新創投資白皮書》,期盼台灣企業都能啟發前瞻趨勢的「後天思維」,並培養與時俱進的動態競爭力。

「2020台灣產業新創投資論壇」與會貴賓橫跨金融、傳產、科技等企業領袖,面對未來都有共識:企業應該要更早開始佈局CVC。(圖/台灣產業創生平台)「2020台灣產業新創投資論壇」與會貴賓橫跨金融、傳產、科技等企業領袖,面對未來都有共識:企業應該要更早開始佈局CVC。(圖/台灣產業創生平台)

調查結果顯示,台灣有73%的企業沒有與新創圈合作;多數企業偏向內部創新,期望透過自主研發能掌握新技術,或透過成立新事業體去切入新市場。由此可知,雖然許多企業都在談「創新」,但多數仍傾向內部掌握資源,難以觸及真正的新創投資。

此外,企業在評估未來布局或是外部投資時,「董事長、執行長、總經理」為最終的裁決者就佔了77.7%,甚至於董總還時常要兼負執行的任務。然而,國際調查卻顯示完全不同的結果。Global Corporate Venturing(GCV)於2018年針對海外Corporate Venture Capital(CVC)團隊的問卷調查發現,僅有19%的相關部門直接向CEO報告,大多數的匯報對象多為相關部門的專任主管,例如技術長與財務長。

當我們進一步探究企業最想發展的新創事業時,也發現到,大部分企業最期待發展的項目,正好都是他們此刻的短板,例如:智慧製造、大數據分析、生技醫療、人工智慧與IoT物聯網……等等。然而,當企業欠缺專責專職的專業團隊,就較難有策略地長期投入新創投資,這一個現象值得台灣企業深思。

他山之石:地小人少的以色列如何成為新創企業之國?

想要發展新創,企業除了要有專責專職的團隊之外,還有什麼關鍵條件呢?為探索這一個關鍵問題,台灣產業創生平台帶著台灣企業家們,向以色列取經。

台灣產業創生平台在今年5月特別邀請到以色列新創總部(Start-Up Nation Central, SNC)執行長Eugene Kandel參與線上講座Future Calls,與台灣企業家們進行跨國交流

以色列土地小、人口少,又缺乏天然資源,但它卻憑藉新創力量建立了國際地位,成為各大跨國企業爭相設立研發中心的「中東矽谷」,是世界高科技新興企業最旺盛的國家。

Kandel精闢地剖析了以色列發展創新的關鍵元素,包括快速適應新環境的能力、來自軍方培養的優秀人才以及驚人的跨界結合能力等。

他指出,國家的發展背景與堅韌的民族特性,讓以色列成為了孕育新創企業的沃土,其人才培育的方式更為以色列注入了創新DNA──讓學生從小就習慣挑戰一切、願意自主學習;同時,為出身於資源相對匱乏地區的學生提供多樣支持,例如積極教導他們寫程式與解決問題的方法。

除了打造從小培養創新能力的教育環境,在進入職場後,企業的研發人才仍擁有豐沛的學習資源,包括每日工作坊,以及許多非正式活動和線上社群,這提供了研發者源源不絕的知識來源與大量多樣的交流機會,是很重要的支持體系。

那麼對於成熟企業而言,該如何開始投入新創呢?首先是培養企業的新創精神。Kandel教授建議大企業可以將風險量化,把「失敗」納入企業經理人的評估指標──沒有失敗過的人無法晉升,因為這代表他們沒有嘗試新東西的冒險精神,與創新背道而馳。

啟動CVC,先釐清真實需求與內部資源

不同於以新創立國的以色列,台灣的成熟企業是過去數十年來支撐經濟的主要力量。不過,近年台灣也激發出許多新創能量,甚至不乏來自海外的投資。例如KKday在2020年就募得7,500萬美金,而參與AAMA台北搖籃計劃的企業募資超過1,000萬美元的也不在少數,這顯示了國際看好台灣的新創能力,台灣企業更應該思考如何透過新創投資,開展出更多跨界跨業的創新模式。

為協助台灣企業了解新創投資,台灣產業創生平台規劃了一系列「CVC教戰講堂」,第一場就請到矽谷知名創投家、台灣活水社企投資開發共同創辦人暨董事長鄭志凱擔任講師談「如何量身打造您自己的CVC」,就吸引到40多位企業資深主管,更有四家上市公司董總全程參與討論,足見許多企業都已經意識到新創投資在推動轉型與永續經營的重要性。

今年,鄭志凱花了很多時間撰寫CVC入門手冊,讓有意願成立新創投資的企業有跡可循,透過36個關鍵問題,帶領台灣企業一步一步探索新創投資,從了解需求與內部資源做起,有系統地進行早期規劃,量身打造合適的投資模式、尋找最佳的投資標的。

鄭志凱也建議,企業可以在投資新創公司之前就先與它們合作,「如果企業碰到新創公司、跟它有任何的合作,或有機會接觸到它的產品,不妨幫它做評估或測試,給它一些回饋。」藉此,成熟企業能夠看到新創科技發展的風向;新創公司也有機會得到成熟企業的認證。

新創投資,帶動企業長出左腳、啟動轉型升級

「成熟企業與新創團隊的合縱連橫,將能為台灣產業帶來脫胎換骨的契機。」台灣產業創生平台創辦人暨董事長黃日燦認為,台灣企業未來須靠「自我成長」的右腳及「外部併購」的左腳一起發揮功能,在對的時機迅速出手,去投資與併購合適的對象,啟動企業成長的動能。

(圖/台灣產業創生平台)(圖/台灣產業創生平台)

要讓「自我成長」與「外部併購」一起發揮功能,雙腳的平衡至關重要。新創投資給了企業從外部驅動轉型的機會,使企業在踏入一個新領域之前,可以先把右腳踏穩,再讓左腳去試水溫,而不是一下子就直接掉入另一個水池。採取「雙軌轉型」策略的正美集團就是很貼切的例子。

正美是兩岸三地最大的標籤印刷廠,在佈局新創事業、大舉進軍微電流印刷面膜、二維條碼與供應鏈管理等新領域的同時,也讓舊技術與舊設備持續升級,使既有核心事業有能力支持新事業的投資發展;另一方面,新事業也為印刷百年工藝注入新動力,賦予標籤新價值。

談到本業與新創的相輔相成,新光保全是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案例。這間40年的傳統企業最近進軍智慧生活應用場域,並與優納比(Unabiz)合作通訊整合,開發了智慧水表;與松山科技合作,研發無人旅館自動報到系統……等,在專注於本業加值的基礎上,新光保全攜手新創團隊,持續建立更完善的保全服務生態鏈。

無論是在老幹新枝之間取得平衡,使新舊事業「雙軌並進」的正美集團;或是專注本業,與優秀的新創團隊合作以「借力使力」的新光保全,兩者背後都有著綜觀產業脈絡全局的視角與縝密的思維,值得急欲轉型的成熟企業借鏡。

在未來,台灣產業創生平台會不斷透過與企業決策者的訪談,汲取經營智慧與實戰秘訣,讓正在轉型路上努力前行的企業可以相互參照,一同攜手共進。同時,台灣產業創生平台也會提供企業外部創新機制、新創投資趨勢以及國際產業動態分析,並持續跨國鏈結全球創新重鎮,和台灣企業一同培育新世代的產業人才。

  • 本文原刊登於2021年7月出刊第十二期《東方領袖雜誌》(p.43~p.46)

更多文章

AI先行者的追夢旅程

身為現代AI發展歷程中的女性先行者、佈道者與良心,史丹福大學教授李飛飛親筆撰寫的《...

全球半導體八強的決戰時刻

從貿易戰到晶片戰,半導體儼然成為國家未來發展戰略,美中對峙更揭示「得半導體得天下」的重要性。...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