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情之下,國際企業投資新創公司(Corporate Venture Capital, CVC)的力道不僅沒有衰退,還反而大幅成長。美國市場研究公司CB Insights的數據顯示,全球企業參與新創投資的金額,在2021年上半年(790億美元)就已經超過了2020年全年的金額(740億美元)!
作為一種創新突圍的方式,投資新創團隊,顯然愈來愈受企業重視。
但同時間,CVC也正在經歷另一個變化,也就是Professionalization(專業化)。
The Rise of Professionals──CVC的「專業化」
在Corporate Venturing: A Survival Guide一書中,作者Heidi Mason, Elizabeth Arrington及 James Mawson(也是國際CVC組織Global Corporate Venturing的創辦人)指出──全球正在經歷「第五波」CVC(The fifth wave)。
這一波CVC跟前幾波不同的地方之一,就是:
企業新創投資已經從一種少數大企業用來創造競爭優勢的工具,變成了多數企業都會參與的專業領域之發展策略。
我們從什麼地方可以具體看出來這個趨勢?
首先,愈來愈多企業選擇不把本業的經理人「調任」到CVC團隊,或甚至請他們「兼差」做投資,而是從外部聘請專業投資人來做CVC:如具有創投、私募基金、其他企業的CVC與加速器等背景的專業人士。日本老牌企業東電化(TDK)甚至直接把企業新創顧問公司Mach49的成員,直接聘請來當自己新創投資公司的合夥人。
同時,也有一些企業將CVC團隊的領導人任命為母公司的C-level 經理人,如策略長(Chief Strategy Officer)或創新長(Chief Innovation Officer),讓新創投資與公司整體策略或創新方向更緊密結合。
但其實,還有另一個發展,正在加速國際CVC的專業化。
The Rise of Cohorts──CVC學習的「社群化」
近兩年,美國一線創投紛紛開始關注兩個趨勢:「社群」(Community)以及「社群化課程」(Cohort-Based Courses, CBC)。
知名創投Andreessen Horowitz在今年五月投資前Udemy創辦人Gagan Biyani所共同創辦的社群化線上課程平台Maven,擔任其A輪2,000萬美元的領投人。科技媒體TechCrunch也觀察到有許多新創公司以及投資基金(如The Community Fund)都打著「社群」這個主題,TechCrunch甚至於10月8日在他們自己的Equity音頻宣布:「Community is the New AI。」
顯然,CVC也開始形成「社群化」趨勢。
國際上許多CVC不僅一起開發案源,也一起進行投資與投後管理,只要一窺不同火紅新創的投資人名單,時常可以看到好幾家CVC。同時,來自不同國家的CVC團隊,也開始形成社群,這其中也包括「社群化」的學習。
台灣產業創生平台就在今年9月受GCV Institute邀請,觀摩以cohort-based learning模式進行的CVC工作坊。
CVC社群化學習,是什麼樣的體驗?
在這場為期兩天的培訓中,參與的CVC團隊來自多個國家與多個產業,其中包括澳洲保險業龍頭、美國能源大廠、日本科技企業及台灣半導體公司等等。授課講師與特別來賓則包括Intel和IBM等企業的CVC團隊、母公司經理人,以及與他們所投資的新創公司。
學習模式把最傳統的「講課」縮短成十幾分鐘,只介紹最基本的概念及架構。大部分的時間,則是留給實戰案例跟小組分享:將近二十位的CVC學員被分成多個小組,針對一些企業投資新創都會碰到的挑戰,一同探討與分享經驗。
討論議題包括:
- 新創投資,要如何與母公司的策略結合?
- 要如何從組織架構層面,來加強它們的綜效?
- CVC應該在哪個階段把母公司事業部門帶進來,認識新創團隊?
- 一個完整的投資過程,從開始評估到與事業部門合作,多久算是正常?
- 企業該同時進行「投資評估」及「策略合作」嗎?
- 如何從新創圈的角度,來檢視一家 CVC 的對外形象?
隨著小組回來做全體討論,培訓也進入一天的重頭戲──CVC投資人以及他們所投資的新創公司領導人上線,各自分享他們進入夥伴關係的完整過程:
- 一開始怎麼認識?
- 為何考慮投資/被投資?
- 如何看待財務及策略綜效?
- 與母公司進入產品開發合作的過程?
- 每個階段所遇到的挫折以及克服困難的關鍵?
國際CVC迅速成長,且日趨專業
在《2021年台灣產業新創投資白皮書》的調查中,發現我們分析了企業有無設立投資部門與新創投資金額的關聯性。結果發現,面對今年疫情嚴重衝擊,設有專職投資部門的企業裡,有54.5%毅然提高了投資金額,相較之下,沒有投資部門的企業僅有27.3%提高金額。
顯然,專職專業的投資部門有助於讓企業做出更好的新創投資決策,並且扮演投前慎重評估、投後協助磨合的重要角色,讓新創投資進行更順遂。不過調查也顯示,在「目前有做新創投資,或未來三年內規劃要做的企業中」,高達63.9%沒有設立專職投資部門。
此刻,國際間愈來愈多企業投入新創領域,不只成立專職投資團隊,也與其他CVC一起尋找案源、評估,投資甚至一起培訓,就為了尋找企業未來二十年的創新成長動能。
當國際CVC正處於專業化的浪潮中,台灣也應加緊腳步。
在疫情的衝擊與考驗的時局中,已有許多台灣企業開始將新創投資視為轉型的可能選項。未來,如何使CVC朝向專業發展並落地實踐,仍是我們需要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