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根本!以色列如何培養新創人才?

文 /
台灣產業創生平台

2021年5月13日,我們邀請到以色列新創總部(Start-Up Nation Central, SNC)的執行長Eugene Kandel教授參與創生平台的"Future Calls"計畫。

在這場跨國線上交流中,Kandel帶領與會者綜覽了針對以色列「創新生態系統」(Innovation Ecosystem)的概況,吸引了台灣企業領袖包括創資通董事長林憲銘、創業者共創平台基金會董事長顏漏有、廣達前執行長王震華,與光寶策略投資總監一同加入直播交流,也就台灣的創新發展現況與問題一同進行探討。

Eugene Kandel是世界知名的財經學者。美國Nasdaq在1997年修改交易規則的理論基礎,就是Kandel教授的研究。他也在2009到2015年間擔任以色列總理的經濟顧問,及國家經濟委員會主席。

在這場會議的討論中,與會者針對「以色列的新創模式」提出了許多關鍵問題,包含人才培養、創業所需付出的成本與代價、掌握使用者需求的方法,以及不同類型企業的結合方式:

Q:以色列的教育是如何培養出新創人才的?

以色列人其實對自己的教育系統不太滿意。在以色列,如果你在下課時間走進任何一所的學校,你肯定會嚇一跳!因為非常混亂,沒什麼規則或是紀律可言。

這個情況的好處是,讓學生們習慣挑戰一切,他們可能是那群充滿動力、願意自主學習的人,他們離開學校之後,能發展得很好;但對某部份人來說,卻不見得是好事。

有很多學生不是在學校學習的,而是在校外的學士後研究教育學程(Post-baccalaureate Research Education Program, PREP),包括軍隊安排的訓練。

如果是來自比較保守的地方、沒有經過這樣的體系,就會比較辛苦。我們現在也投注許多力量在幫這些年輕人,教導他們寫程式與解決問題的方法……等等。

如何把工程人才變成會做生意的人才?

一般來說,公司的創辦人都不是研究人員,但他們會把優秀的研究人才帶進公司。在以色列,支持研究人才的生態圈很大,每天都有很多相關的工作坊,包含許多非正式的活動,給予他們許多可用的空間與各種交流的機會。此外,還有許多的線上社群,內有源源不絕的知識分享。

在以色列,創業失敗的代價高嗎?

很多新創都是風險相對高的「深科技」(deep tech),許多新創人才因為都曾待過軍中,或者之前有過相關經驗,所以比較能掌握可行的方法。

一個好的創業系統是:政府補助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裡面的那個D,減少創業者所需承受的風險。同時,也要有專家來做技術評估,確認該技術是否真具有突破性,然後再由創投來做商業上的評估。

現在,政府很願意提供補助,因為若是新創成功了,政府就能取得更高的稅收。而且有趣的是,就算私人投資者沒有成功,政府還是有可能得到好處。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在疫情期間,可以說服政府大力支持新創。

在文化上,「失敗」不但沒有壞處,甚至還有好處──有一些以色列的創投就不願意投資沒有失敗過的人。有一次,我們接待一個從美國來的團隊,我的技術長就主動跟對方分享說:我才29歲,但是已經創業失敗了好幾次!他會分享這些經驗,就是因為他覺得這些都是經驗,失敗是很正常的。

這些文化改變,都是在過去10年間發生的。

以色列人常不懂使用者問題,為何還能創造解決方案?

過去25年,我們開發的很多解決方案,都是可以去解決其他問題的。例如情報方面的技術可以用在金融科技或是數位醫療。

又比如,最近有兩家無人機的公司,他們能夠取得非常高畫質的影像,而這樣的技術其實也能應用在別的地方,比如農業。因為這樣的影像技術從空中就能看到一片一片葉子,如果看到茶葉上面有蟲,就知道該灑農藥了!

這些「問題」,其實都不是以色列人的問題,以色列人根本不懂那些問題,所以以色列人需要別人來跟我們解釋他們所遇到的挑戰。可以說,以色列是在「進口」挑戰,然後「出口」解決方案。

而以色列新創總部(Start-Up Nation Central, SNC)的功能就是連結「挑戰」與「解決方案」,這其實正是結合「第一類創新」與「第二類創新」的好方法。

以色列新創圈最新的發展方向有哪些?

過去三、四年,有很多以色列的新創組織除了注重商業利益之外,也開始專注在自身對環境、及社會的影響力。有個專門提供給小農的科技研發就是很好的例子,這個技術旨在幫助小農提升生產效率,同時減少種植對環境的影響,和小農協作,要將這樣的種植方式打造為深巨成長潛能的產業。

另外,還有專門補助並支持「研究(research)之晚期階段」與「發展(development)之早期階段」的專案, 要將特定科技領域的頂尖專家與新創公司媒合在一起。

新創公司跟大企業、第一跟第二類創新,該怎麼結合?

以色列的新創團隊滿習慣跟大企業合作的;對於大企業而言,要與新創團隊合作反而比較困難,因為他們內部系統比較缺乏彈性,決策過程時常需要從上而下進行。

例如,我們在幾年前曾經把全球最大保險公司的執行長找來以色列,專門針對他們碰到的挑戰去尋找新創公司。結果在一年後,他們又來了一次以色列,還花了整整3天的時間待在我們辦公室跟新創公司交流。當時我問他:你是一家每年一千多億歐元企業的執行長,為何居然在這坐了整整3天?

對方回答:我們是一間非常保守的公司。如果我要創新,而且要我的團隊都投入創新,我就必須要自己帶頭做起,否則會沒有人會願意做。這就是為什麼他帶了四十多個人來,包含所有的高階經理人。

對於大企業來說,把風險量化也很重要。所以他們也將「失敗」納入企業經理人的評估中:這些人如果沒有犯錯或失敗過,就無法晉升──因為這代表他們沒有嘗試新的東西,也沒有冒險精神。畢竟,創新就是冒險。

It’s not a bug in the system. It’s a feature.

讓大企業員工與新創者一起共事,是影響他們的好方法。因為創業家的思考及做事模式和大企業非常不一樣!


【關於Futures Calls】

我們邀請世界各領域意見領袖,分享他們對於全球未來發展的洞見。已參與的講者包括:全球百大創投家IVP合夥人Eric Liaw、美國國際與戰略研究中心(CSIS)亞洲資深顧問葛來儀(Bonnie Glaser)等,面對不確定的未來,帶來獨特且精闢的觀察和分析。

更多文章

共好餐會邀請中砂分享打造「磨」王的藍湖策略

「共好成長企業家聯誼餐會」已經成為創生平台的招牌活動之一,3月20日吸引數十位企業領袖、學者、...

台以專家線上交流 探討科技韌性與永續經營之道

以哈衝突自2023年10月7日爆發以來,戰事迄今仍無停歇的跡象,...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