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過去看未來,一部人類追尋烏托邦的人性史

文 /
台灣產業創生平台

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朱敬一先生在〈《共產世界大歷史》讀後,補充一些背後的理論脈絡〉一文指出許多人的疑惑,「相信絕大多數讀者在看這本書之前,在高中都多少讀過片段的歐洲史、世界史等,對於過去兩百多年的歷史環境背景,多少有點了解。那麼,為什麼還要再讀共產極權的歷史呢?」

事實上,《共產世界大歷史》作者呂正理,大學學的是化學,畢業後從商,他並非歷史學者,業餘最愛卻是研究歷史;因為工作之故,上世紀的九O年代,曾長期居住在香港及中國大陸,頻繁來往兩岸三地,親身經歷中國改革開放的高峰期。

因為喜愛歷史,呂正理研讀了不少有關共產主義的書籍,卻發現,很少看見一本書是用宏觀的角度,全面介紹與解讀共產世界。2016年,呂正理決定撰寫一本有關共產世界的歷史,用客觀的立場,帶領大家全面觀看共產世界歷史。

呂正理在《共產世界大歷史》自序裡指出,他在開始撰寫本書後,中美關係開始急遽惡化,那一年,川普在競選第一任期美國總統期間,強烈抨擊中共,當選不久後就對中國發起貿易戰。呂正理用四年時間寫完這本書,出版上市時,美中對抗已經開始升溫,他說:「在國際現勢如此劇烈變化之下,更有必要讓更多人瞭解共產黨的歷史。」

以下節錄朱敬一先生《共產世界大歷史》讀後書評:

朱敬一導讀:〈《共產世界大歷史》讀後,補充一些背後的理論脈絡〉

《共產世界大歷史》是呂正理先生的近作,2020年7月才出版,厚達520餘頁。呂先生是化學訓練的背景,完全靠自讀自學而完成這樣的著作,非常不容易。

跨越學科藩籬,殊為不易 

我說這本書不容易,有兩方面的意義。其一,由於書的主題是全世界的共產黨歷史,從共產主義發生背景到現在橫跨兩百多年;又由於全球除了澳洲紐西蘭之外到處都有共產黨的足跡,所以這本書幾乎是過去兩百多年的世界歷史。雖說焦點只放在共產黨,但是跨越這麼大的主題、這麼長的時間,近代學院派歷史學家幾乎沒有人會做此嘗試。當代許多學者大都做些輕薄短小的研究,與這本書的大圖象截然不同。

其二,也因為本書涵蓋的範圍太大,所以讀者如果一小塊一小塊地做微觀追究,就會有「這一段詮釋有點疑問」、「那個故事別人有不同解讀」之類的細節意見。但是這些鷄毛蒜皮的或有誤差,不致於影響全書的文氣。整體而言,我認為小誤差不影響大圖相,瑕不掩瑜。 

相信絕大多數讀者在看這本書之前,在高中都多少讀過片段的歐洲史、世界史等,對於過去兩百多年的歷史環境背景,多少有點了解。那麼,為什麼還要再讀共產極權的歷史呢?這一點,我留待最後再做補充。以下大部分的論述,先就《共產世界大歷史》這本書的脈絡做些補充。所謂脈絡補充,是對幾個面向做架構性的串整,希望能增加讀者的情境感。

共產主義的源起背景 

共產主義與共產黨興起的背景,當然與兩百多年前歐洲社會的普遍慘狀有關。馬克斯的共產主義宣言描述了幾種壓迫者與被壓迫者之間的矛盾,包括自由人與奴隷之間、貴族與平民之間、領主與農奴之間、行會與學徒之間等。但是階級矛盾在人類歷史上已經存在數千年,為什麼這些矛盾在兩百多年前變得格外嚴重,而且到了馬克思不忍卒睹的地步呢?關於一兩百年前勞/資對立的環境背景,應該先做幾點理論架構的補充。 

為什麼剝削勞工在18世紀變得更嚴重?簡單地說,是因為經濟「分工」的環境產生了巨大的變化。在1776年Adam Smith所寫的《國富論》裡最最強調的重點,就是「分工」。要執行分工,當然要有社會客觀的背景 (例如群聚規模夠大,如此分工之後才便於交換),也要有人們主觀的心裡準備 (例如啟蒙主義、重視科學,出現了許多值得分工的領域)。分工的結果,就是「每個人只做一小個環節的工作」,其他環節之間的串連,就管不著了。那麼由誰來完成這些串連呢?通常就是所謂的資本家。例如,資本家從印度進口棉花,經商船海運數月,到曼撤斯特靠港卸貨送廠,再由棉紡工人紡成棉布,送製衣廠縫裁衣服,再由船運轉售世界各地。簡言之,分工越是細密,紡紗勞工或搬運勞工等在大經濟圖象中的角色就越渺小,資本家所扮演的串連角色就更形重要。

在18世紀末,我認為還有另外兩個因素結構性地改變了分工的大環境:帝國主義使得分工鍊變得非常長 (如前述英國輸入印度殖民地種植的棉花),可以跨越數千公里,幾乎是最早期的「分工全球化」。另一方面,工業革命則使得機器產製標準化,當然分工也就標準化。帝國主義 (分工全球化) 與工業革命 (分工標準化),遂大幅深化了勞工的雇用, 於是「勞方」與「資方」的對比、勞工被資本家的剝削的常態,就漸漸凸顯了。 

在18世紀工業革命與帝國主義之前,當然早就有勞工、有雇主,但是因為沒有大規模的勞工/資本家體制化,所以問題還不算嚴重。18世紀之前全世界比較嚴重的階段對立,其實是地主/佃農、或貴族/農奴之間的矛盾。雖然剝削性質不同,但是其壓迫/被壓迫的關係,與勞/資之間是相似的。這也是為什麼蘇聯與中國沒有工業化的勞/資問題,但是共產主義的階級鬥爭論,相信對於中國與蘇聯,卻一樣有號召力。 

為什麼是資本家剝削勞工,而非反是? 從理論層面來看,為什麼是資本家剝削勞工,而不是勞工剝削資本家呢?很多人對這個問題不予深究,但這是一個合理的問題。馬克斯說,以前沒有分工的時候,小農養豬拿去市場賣,所有賣得的收入全是小農的,其中有小農的勞動所得,也有利潤。為什麼現在分工之後,勞動所得以外的就全歸資本家?我認為要用這個「分工之前與分工之後」 的比較,去合理化「利潤也該歸勞工」,邏輯上非常薄弱。

比較完整的經濟學說理是這樣的:前面提到,資本家把散諸各地的原料生產、貨運裝卸、生產製造、行銷配送等串連起來,他們得到一些報酬,並没有什麼理虧。關鍵是:為什麼資本家會拿到「太多」?前述這些串連工作,往往需要資金甚至武力 (東印度公司都配備自己的武裝艦隊) 的支持,也承擔不少風險。通常,這些資金或武力的管道,都是獨占或是寡占,而勞工,卻是散戶個人。散戶當然容易個個擊破,也當然容易成為被剝削的對象。此外,資本家的風險難以名狀,而勞工的工作相對標準化。通常,標準化的東西容易按單位計酬,而難以名狀的資本家服務,就變成拿最後的剩餘,那就是資本家的報酬。

本文摘自朱敬一先生《共產世界大歷史》讀後書評,由遠流出版授權刊載

更多文章

當日常變成異常,如何為生命找新出口

這是一本充滿了長情之愛的照顧失智者的書,更是一本讓人重新認識如何長期照護失智者的睿智好書。...

為健康與生命點亮明燈的療癒筆記

根據衛福部統計,癌症(惡性腫瘤)自1982年起,已經連續43年居國人十大死因榜首,...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