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危機成轉機,美律建立電聲霸業的關鍵密碼

文 /
沈勤譽

從古董級的無線電對講機,到現在市場上最夯的真無線耳機、智慧音箱,都曾是美律實業的主力產品線。很多公司都擺脫不了「一代拳王」的命運,但美律在電聲產業,不知歷經了多少代的產品應用變革,依然都保持在產業趨勢的前沿。

把興趣當成創業題目的董事長廖祿立,在這個產業一待就是46年,他一手打造出台灣電聲產業的龍頭。3年前,廖祿立交棒給專業經理人──總裁黃朝豊,由他持續帶領美律朝向世界級的企業邁進。

未來的主流產品很難預測,唯一能做的就是永遠跑得比客戶及對手快。

電聲產業日新月異,是機會也是挑戰

一般人可能對於「電聲產業」有點陌生,其實,當聲音透過電子產品傳輸、加工處理或儲存,就會需要這種將聲電相互轉換的技術。因為喜歡音樂而踏入電聲元件創業之路的廖祿立解釋,很多電子產品都會使用電聲技術,像是常見的麥克風、耳機和揚聲器。

隨著電子產品推陳出新,電聲技術的應用範圍已無處不在,許多電子產品都需要聲音做為人機介面。但新的機會同時也可能帶來新的威脅,「我們必須因應這種產業環境的變化,快速避開威脅、找到機會,」廖祿立強調。美律一路走來,可說是「化危機為轉機」的最佳代言人。

當主流的通訊方式從室內電話機轉移到手機,或當各種可攜式裝置興起時,電聲產品也要隨之演進、走向超薄化設計,而相關元件也必須打掉重練。對企業而言,這是挑戰也是機會。當日本在1980年代掀起隨身聽(Walkman)熱潮時,美律就以既有的麥克風音頭振膜精密技術,4個月內研發出台灣第一個超薄型揚聲器,因此打響名號。

隨著電聲技術的版圖愈來愈廣,美律切入的應用產品也愈來愈多樣。「我們得長期關注產業趨勢,約3~5年就會出現新的威脅與機會,在每個波段中,可以安穩過日子的時間都沒有幾年,有危機感的時間比安穩的還要久,」黃朝豊感慨地說。

跨領域技術研發,應掌握深度與速度

在這樣一日千里的產業中,要如何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在黃朝豊心中,「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就是最好的解答。

「我們對市場與技術的掌握一定要比別人快,這樣才能在研發設計時就給客戶最佳建議,」黃朝豊強調最核心的基礎技術必須要跑在市場前沿,才能確保競爭力不衰。

為了達到這樣的目標,美律特別針對「開發技術」設立基礎研究部,攜手大學與新創公司,透過產學合作和電聲論文獎等方式,佈局3年以上的技術研發;至於幾大產品線則是採取事業單位(BU)的方式運作,專注發展2~3年內會量產的技術,各自進行跨部門合作,再由策略規劃部根據產業趨勢及公司發展,整合各單位與工廠資源。

電聲產品的技術涉及音訊、材料和無線通訊平台等多元領域,因此在投入研發前,必須透過詳盡的調研,清楚掌握消費者需求。如此在追求創新研發的過程中,好的成果就有機會被一線國際大廠客戶放進他們的產品路線圖(Product Roadmap)。

把客戶想要的產品做好不難,難的是預測下一波主流應用。比如說,大家都知道當前正紅的產品是電競與真無線耳機,但未來5~10年的變化難以預料,「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永遠跑得比客戶、競爭對手快,才能在這個領域保持領先,」黃朝豊強調。

從利基應用到主流市場,強敵來勢洶洶

早期電聲應用較侷限在利基應用,現在隨著市場擴大,競爭強度也變大了。黃朝豊坦言,包括EMS廠商、筆電廠和小型公司都加入了戰局,讓公司面臨的不只是財務競爭,還有激烈的人才挖角戰。

所幸,電聲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在研發設計而非製造,美律每年都投入整體營收的4~6%在研發,至今許多製造代工大廠在電聲市場仍難以跟美律競爭。「研發需要長期專注核心本業,還要經過時間淬煉;不是砸錢組團隊或隨便挖幾個技術人才就能做到的,」黃朝豊強調。

美律的研發重鎮位於台中總部,MEMS麥克風團隊為了招聘人才設在新竹,電機電子的研發團隊駐點台北,在新加坡則是軟體研發的大本營,而中國大陸則是在這兩年開始建立研發團隊。當研發團隊分佈在世界各地,也形成了一種分散風險的保護效果。

黃朝豊表示,台灣沒有大量培養電聲人才,美律又是產業龍頭,因此只要同業缺人才都會來挖角,「還好我們的研發團隊散佈在台灣、新加坡和中國大陸各地,就算挖角部分工程師也難成大局。」

交棒給專業經理人,迎接下一個階段

在外界看來,美律過去一直是保守經營、穩定獲利的中堅企業,但最近幾年卻明顯有積極擴張──從2016年與立訊在製造端結盟開始,2018年接連投資了中國大陸的聲學元件廠商歐仕達和Sonavox集團旗下3家公司,到了2020年,則與日月光集團旗下子公司環鴻科技合資成立新公司美鴻電子,佈局音訊模組。

至此,美律的產品已跳脫手機零組件、耳機和揚聲器等範疇,進一步往智慧家庭、健康醫療、汽車電子和SiP(系統化封裝)等多角化經營路線拓展。同時,在製造端與立訊合作,將產線一路從中國大陸擴展到越南,準備迎接下個階段的營收成長。

在美律大舉開疆拓土的同時,廖祿立也在2018年正式交棒,由原財務長黃朝豊扛起重責。廖祿立透露,他未曾將美律視為家族企業,期許團隊把美律好好經營下去,「雖然黃總裁是財經背景,但在美律這家科技公司中,融入得非常好,對產業趨勢都有所掌握,與客戶溝通也沒有問題,目前為止都讓我很放心,」廖祿立笑著說。

新一代接班團隊已就戰鬥位置,黃朝豊對美律在電聲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很有信心,認為可以從消費市場延伸到汽車、企業、健康醫療等領域,只要多元化佈局的效益逐步展現,未來幾年挑戰15~20%的年營收成長應不是問題。多元化佈局的能力,將會是經營近半世紀的美律邁向下個世紀的關鍵引擎,目標很宏遠,但挑戰也很大。

【創生觀點】因應產業變局,加速組織轉型

電聲產業隨著應用版圖持續擴大,將面臨日益激烈的競爭,尤其研發與製造據點已經遍及世界各地,必須用全球化企業的管理思維取代過去的走動式管理,不管在技術、研發、智慧財產權(IP)的佈局,或者事業單位的重組調整、主管人才的培訓等,都必須採取更積極的作為。

美律在今年以來將營收比重最高的BU(約佔6成)成立為BG,並重新拆分成五個BU,其中最大的BU營收比重已佔全公司不到3成。由於每3~5年電聲產品就會出現劇烈變化,公司在BU的調整上必須更有彈性及效率,將有限資源做出最佳配置,讓公司的輪子能更平衡地前進。


以下是台灣產業創生平台創辦人暨董事長黃日燦、榮譽執行長楊啟航專訪美律董事長廖祿立及美律總裁黃朝豊的重點摘要。

Q:美律如何適應快速的產業變化、掌握契機?

廖A:台灣有很多企業都在做麥克風和揚聲器這類產品,如果沒有掌握到電聲產業的本質,就很容易迷失,甚至被產業變革所淘汰。

我們很清楚這個產業的特性,一直以變形蟲組織與學習型企業自許,對基礎技術與人才培養非常重視。我們和台灣20所大學有密切互動,像是在逢甲大學設立「工學院電聲碩士學位學程」並捐贈電聲實驗室;還有和大葉大學合作「美律電聲材料實驗室」。我們也設了「電聲論文獎」,培養國內的電聲人才。

產學合作可以加速研發,美律會提出需求,與大學合作開發;電聲論文獎會由老師和學生提出創新的技術或想法,例如大葉大學透過奈米電鍍技術設計振動馬達,讓喇叭可以既輕薄又音域廣,我們已經將相關技術整合到國際大廠的智慧音箱中。期待透過跨域合作,能吸引更多優秀的學生進入這個產業。

Q:如何建立學習型組織的企業文化?

廖A:公司從創業初期就舉辦讀書會,由副理以上的主管定期參加,一起研讀大趨勢和組織管理等方面的書籍,創造學習型組織的企業文化。不僅帶動閱讀習慣,更將書籍的知識理論實際運用在企業內部運作上,透過這樣的啟發與互動,各部門之間也容易相互合作,針對市場趨勢擬定因應策略,並建立多元包容的思維。

Q:過去美律靠自我成長比較多,未來是否會加速對外購併的腳步?

黃A:我們不排除任何機會。這兩年美律導入「目標與關鍵結果」(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OKR)機制,將不同部門的任務計畫與管理策略都串連起來,由事業單位與基礎研究部分別負責3年內與3年以上的產品開發及投資,基礎研究部會關注產業中有哪些公司已經投入其中,有適當標的也會評估潛在投資機會。

隨著電聲產品連結到不同產業應用,我們會持續評估需要外部哪些行業、技術與國際人才。美律目前有負責併購的專案人員,接觸投資銀行、券商、新創聯盟、顧問公司和會計事務所,針對公司的策略規劃與發展方向,如有適合的投資或併購對象,會評估他們的能力及是否能產生綜效,當然也要思考如何串接及管理等問題。

在過去,新硬體是主要的成長契機,但在物聯網和人工智慧等技術成熟後,軟體已能取代硬體的物理特性,重要性也與日俱增,這為電聲產業帶來了不同的機會與威脅。在未來,美律也會持續加強軟體相關布局。

更多文章

首屆企業併購專班 黃日燦親授實戰策略與經典案例

企業競爭生態大翻轉、世界經貿局勢大混亂、國際供應鏈大位移,面對百年未有的新賽局,...

靠疫情練兵!微熱山丘跳脫框架的品牌升級術

位於民生公園一隅的微熱山丘門市,幾乎每天都門庭若市,許多民眾與國外觀光客都喜歡來這裡,...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