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醫如何將創業精神注入生醫應用與研發?

文 /
沈勤譽

生醫加速器、數據處、卓越領導學院和Biodesign醫材創新設計……,只看這些單位與訓練課程的名稱,你可能會以為這是一家生醫相關的新創公司,但這其實是臺北醫學大學(以下簡稱北醫)這幾年來,在校長林建煌帶領下所推動的創新改革。

2020年剛歡慶六十歲生日的北醫醫療體系,年營收規模超過250億元。透過控股公司及衍生新創等模式,轉投資持股的醫療生技相關公司近三十家。

北醫從制度與文化等方面著手,並以創新型大學的定位重新出發,引進先進的企業管理思維,將豐沛的新創精神注入其中,帶動技術商品化、產學合作和國際接軌的風氣,一步一步完成北醫醫療生態系統的重要拼圖。

以創新型大學重新定位,專注轉譯醫學

「北醫的研究型大學更像是『創新型大學』,」林建煌解釋,過去大學的研究比較關注研究論文的質與量,但北醫是以史丹佛大學的創業精神為標竿,聚焦於轉譯醫學、神經醫學、精準健康和智慧醫療等領域,且特別著重在產業應用性。

早在十年前,北醫就鎖定轉譯醫學為發展重心,籌設北醫實證醫學研究中心,跨領域銜接基礎醫學研究成果與臨床應用,透過雙向驗證,找到與疾病相關的生物標記或新藥產品,應用於新的診斷與治療方法。

北醫旗下的台北癌症中心,同樣以轉譯研究為核心,是國內第一家結合國內外腫瘤研究與臨床治療專業的國際級癌症中心,結合分子病理和癌症轉譯等專家團隊,讓現有療法結合新開發的治療計畫,為晚期癌症患者提供個人化且先進的有效療法。

不管是布局多時的轉譯醫學、精準醫療,或者是近幾年推動的智慧醫療、巨量醫療等創新服務,都為北醫鋪設了一條更為實證取向、兼顧基礎研究與臨床實踐的路,讓北醫在發展出獨特的實證知識轉譯特色之外,也緊扣著產業發展的主流趨勢。

成立數據科學家團隊,研發大軍多頭並進

學校和醫院的管理方式與一般企業截然不同,林建煌認為核心要務就是要讓大家不僅「願意」改變,更要「擁抱」改變,因此他採用願景領導的方式,強調,「我就像是傳教士一樣,要讓組織上下都很清楚我們要往哪裡走!」

為了加速研發成果商品化與產業化,當過六年研發長的林建煌祭出多種措施,重新設計了研究獎勵制度,鼓勵老師積極研發,「原本給老師的技轉金只有40%,我們提高到最低70%與最高80%,讓學校不要抽這麼多稅,」他強調,配合系統化的管理與領導力課程,這一套機制大幅激發了北醫體系老師與研究團隊的創業精神與管理思維。

學校調整技轉金的分配比例,讓老師變成創業老闆。一個轉念,就讓北醫體系生氣勃勃。

林建煌建立起一個產學合作與新創育成的正向循環,大量採用衍生新創模式,「讓技術發明者能與經營團隊一起創造價值,而不是一次賣斷就獲利了結,這對台灣社會與經濟能產生更大的影響力。」

有好的制度與誘因創造動機,研發能量自然不虞匱乏。

北醫率大學院校風氣之先,在2019年底設置了「數據處」,由數據長統籌數據管理及整合分析等工作。例如,臨床數據中心就是將各服務單位的數據在去識別化的前提下,轉化成結構化的可研究資料,包括病歷、醫學影像和病理報告等,藉此提升資料深度與廣度,朝向精準醫療發展。

十年內要成立五十家新創,推動三家公司上市

截至2021年7月為止,北醫衍生新創累計已有二十家,實收資本額逾13.8億元,其中2020年8月到2021年7月就有八家成功募資,增資金額達3.3億元。此外,北醫持股事業共二十九家,至今已促成逾四百家國內外企業合作,累積產學合作與技轉金額超過28億元。

在北醫轉投資的事業當中,已有三鼎生物科技在2020年底在興櫃掛牌,是一家專注於3D生物列印的公司,以生產客製化自體細胞醫材產品為目標。另外像是子宮內膜癌篩檢輔助的酷氏基因、用藥安全系統的醫守科技、負責長照的北醫大管理顧問、藥品通路的綠杏事業,還有口腔醫療數位化的拇山菁英,也都在各自領域站穩腳步。

「我在《北醫2030—未來十年願景發展白皮書》中列出四項具體目標,其中一項就是要在十年內成立五十家衍生新創公司,並推動三家公司上市,」林建煌說。

打造生醫生態系統,雙和園區將是重要拼圖

當許多私校還在討論少子化導致招生不足等問題時,北醫靠著自己深耕多時的產業化平台,加上新創精神與企業經營的執行力,翻轉劣勢並開創新氣象。

對北醫來說,每一塊拼圖都是不可或缺的力量。「我們投入在雙和醫院BOT案的投資金額很大,不含儀器與人員,光是硬體建設就花了超過100億元,」林建煌表示,雙和生醫園區將是北醫的重要拼圖。

目前雙和醫院的第三期建設正在興建中,計畫打造出醫學大學、醫學中心和生醫產業三位一體的創新生醫園區,並與產業界共同設立研發中心。若能將北醫的生技研發成果、雙和醫院的臨床試驗能量以及國內外的新創團隊結合起來,將有機會成為台灣生技醫療產業的新地標。

【創生觀點】不做被供養的喇嘛,要當會化緣的和尚

公立大學與私立大學的資源天差地遠,但資源多寡並非決定競爭力的唯一因素,臺北醫學大學就是個很好的例證,誠如校長林建煌所言:「辛苦的小孩比較會打拚!」

因為先天環境不好,為了求生存反而會激發更多鬥志與毅力,勇敢搶下萬芳醫院的經營權,把負債當成資產,從外而內影響北醫的信心,反倒改寫了北醫的歷史。

有人會用「被供養的喇嘛」及「會化緣的和尚」來形容公立大學私立大學,其實私校時常充滿著靈活度、創新性和前瞻性,如果能夠像北醫這樣善用企業經營思維,靠著產學合作及衍生新創開拓財源,遲早會練出一身好功夫。


以下是台灣產業創生平台團隊專訪臺北醫學大學校長林建煌的重點摘要。

Q:北醫大各體系之間如何管理?

A:北醫大旗下的北醫附醫、萬芳醫院和雙和醫院的規模相去不遠,董事會設計了很清楚的「頂層結構」,建立出一套完善的管理架構與準則。

董事會將指揮權賦予校長,將北醫當成一個體系看待,學校是母公司,下轄四個附屬醫院,另有以北醫為基地的台北癌症中心,以及以雙和醫院為基地的台北神經醫學中心。

依據規定,所有重大事項都是在董事會討論決定,各董事不能私下跟校長要資料或協調特定事情。

Q:北醫率大學院校風氣之先成立數據處,各研發單位之間如何協力合作?

A:北醫的研發單位有研究發展處、事業發展處、人體研究處、資訊處和數據處,每個都有不同的功能與任務。舉例來說,事業發展處負責產業鏈結、技轉、商品化規劃和北醫國際生技等業務,人體研究處負責人體研究審查、臨床試驗、資訊安全管理和人體生物資料庫。

過去,資訊處的工作比較偏向硬體與系統,無暇涉及數據治理,因此另外設立數據處,就可以負責打理健保資料、臨床數據、生物資訊和教育數據等。

數據處擁有由十多位各系所專家組成的數據科學家團隊,專長涵蓋人工智慧、機器學習、自然語言和基因分析等,提供研究計畫、臨床試驗與產學合作等方面的數據分析服務,扮演學校師生及醫院研究人員的最強後盾。

更多文章

首屆企業併購專班 黃日燦親授實戰策略與經典案例

企業競爭生態大翻轉、世界經貿局勢大混亂、國際供應鏈大位移,面對百年未有的新賽局,...

靠疫情練兵!微熱山丘跳脫框架的品牌升級術

位於民生公園一隅的微熱山丘門市,幾乎每天都門庭若市,許多民眾與國外觀光客都喜歡來這裡,...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