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不僅連續9年蟬聯全台醫療本業最賺錢的醫院,在此體系下所衍生出的兩家上櫃公司及一家興櫃公司,市值加起來更超過兩百億元;另一方面,中國醫藥大學也榮獲《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特刊THE》《2025年世界最佳大學排名》全球第319名,台灣私校第1,僅次於台大;另一間成立僅24年的亞洲大學則獲得第453排名,非醫學類私校第1。
2家大學、12家醫院、3家上市櫃企業的幕後推手,正是中國醫藥大學暨醫療體系董事長,同時也是亞洲大學暨附屬醫院的創辦人蔡長海。
一位成長於嘉義布袋海邊漁村的貧戶之子,早年是中部著名的小兒科醫師,蔡長海在接任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院長後,如何從醫療業起步,翻轉中醫大及附設醫院的吊車尾命運,並跨足辦學,發展生技產業,創辦三家上櫃企業?
作為台灣唯一身兼兩所私校大學的董事長,蔡長海更帶領中醫大及亞洲大學躍升全球最佳大學排名前500名;他是如何讓醫療產業及教育升級轉型,從地方走到全球?
醫療升級:延請名醫,放手給資源,提升醫療技術及地位
蔡長海自己就是畢業於中國醫藥學院醫學系,他雖然成長於貧困的漁村,從小就有大志願,希望成為醫師,幫助病苦的人。
但學醫要花大錢,他靠神父的資助才能學醫,宗教無私的精神,影響他一生,讓他窮畢生之力,努力奮鬥突破困難,也堅持要將醫療及教育品質辦好。
另一位影響他甚鉅的是早年擔任中醫大董事長的陳立夫。蔡長海畢業後就在長庚醫院服務,他回憶,當時全台灣盛傳有兩家醫院即將倒閉,其中一家就是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所以中醫大的畢業生很可憐,找不到醫院就職,他的同學大都去省立醫院擔任非正式編制的醫師,看病卻沒有拿薪水,但可以學習實務經驗。
當時年僅30歲出頭的蔡長海在長庚工作穩定,但陳立夫找他回來,他說:「你是校友,學校栽培你,在需要你的時候要回來。」隔年蔡長海就接受邀請回到中醫大附醫服務,擔任小兒科主任;不久後他前往美國西北大學芝加哥醫學中心進修,再度有人聘請他留下來服務,他還是堅持返台回到醫院,將中醫大附醫的小兒科做起來,從兒科部到領導成為醫學中心級兒童醫院。
蔡長海視病如親,看病時一定留電話給家長,並主動打電話去關心病人,他說,既然藥開出去就要負責,尤其小孩子的病情變化得很快。他在升任副院長後,原本打算自己開業蓋兒童醫院,連地都買好了,陳立夫再度勸他留下來,老先生告訴他:「我年紀這麼大了,又栽培你,你跑去開業不好。」於是,他再度留下來。
他尊敬陳立夫為學校奉獻的為人,在他心裡也一直有一個想法,一位醫師一天可能可以看幾百位病人,一位院長卻可以透過幫助很多醫師,間接幫助更多成千上萬個病人;若研發一顆藥,可能就可以幫助台灣,甚至全球更多的病患。
當時中醫大附醫相較於其他醫院,待遇低,優秀人才也不願意進來;1995年,蔡長海接任院長時,正好全民健保開辦,他看到機會,立刻訂定目標,宣布5年內中醫大附醫將從區域醫院升格為醫學中心,因為醫學中心的健保給付比較高,也可以吸引人才進來。
當時連醫界都質疑:就兩棟矮房子,就要申請醫學中心?如何在5年內達成目標?但5年後,蔡長海真的做到了。
他很清楚,要提升醫院的醫療品質,優秀人才最重要。他首先拜訪曾經共事一段時間的心臟科權威,在長庚醫院擔任副院長,同時也是前總統李登輝御醫的洪瑞松,三顧茅廬邀請他到中醫大附醫執業。
蔡長海指出,洪瑞松還未上任前,中醫大附醫找醫師一直很不容易;一則醫學院畢業生都想往台北發展,二則地緣之故,家在台北的醫師也不願意南下台中執業。但洪瑞松就任後,名醫效應帶來的結果,不僅會吸引病患來,學生也會跟著老師一起來,等於把團隊帶進來,醫院找人也開始變容易。
「從此醫院財務就比較穩了,醫院水準也往上提升,」蔡長海說。這就是中醫大附醫的重要轉骨拐點,讓它能順利在5年內升級為醫學中心。
有了好的開頭,2002年,他再度延攬肝臟移植權威,長庚醫院外科主任鄭隆賓,藉由他的聲望及帶來的團隊,進一步提升中醫大附醫的醫療水準,更打破中部地區之前從未有肝臟移植的歷史。
近幾年,積極發展智慧醫療,中醫大附醫獲選為《美國新聞週刊Newsweek》世界最佳智慧醫院,並且榮獲美國HIMSS智慧醫院頂級榮譽「戴維斯卓越獎」,是亞洲唯一獲獎醫院,以及榮獲HIMSS「數位健康指標DHI」全球冠軍,是臺灣首次在HIMSS被評選為全球第一的智慧醫院。
高校轉骨:聘請中研院院士及諾貝爾得主,提升學術地位及研究風氣
2001年,蔡長海在陳立夫過世後,接任中醫大暨醫療體系董事長一職。在醫療改革行有餘力之後,他開始進行高教改革。
「我有一個使命,當時所有醫學院都改制大學,中國醫藥學院沒有。」蔡長海回憶,他還未接任董事長一職前,當時教育部幾乎每周都收到來自中醫大的一封黑函,校長從創辦以來也換了13位;他接任董事長第3年,中國醫藥大學就改制為大學。他如何做到?
首先,他上任後,第一個要解決的就是學校內部問題。蔡長海的方式是不去更動學校教師的原有福利,但是調高待遇。就像當時他擔任中醫大附醫院長時,看到很多醫師來醫院看診僅兩、三個小時就回家賺外快,他乾脆調高專任醫師待遇,讓大家心甘情願轉專任,全心全意為醫院工作。
其次,他再度積極延攬人才進來。中醫大改制為大學第一年,蔡長海便延攬多達50位正教授;2005年,他邀請到剛自教育部長退下來的黃榮村,擔任中醫大校長。當時董事會不大贊成,認為請了一個大神來,怕管不動他。
蔡長海的回應是:「我們請他來,不是要去管他,是要支持他把學校辦好,因為辦教育我們是外行,他是教育部長,擔任過台大心理系教授,學經歷都比我們強,我們是拜託他來幫忙;如果家裡有石頭,要幫他搬開,讓他發揮。」
蔡長海說,黃榮村擔任校長8年半的任期,把學校變成一個教育型大學,帶領中醫大進入世界大學學術排名前500大,提升了學術地位,也建立了制度;繼任者李文華院士,蔡長海十年前就邀請他,終於等到他上任,幫學校建立研究風氣,進一步將中醫大從教育型大學變成研究型大學。
2019年,在李文華卸任校長後,蔡長海更邀請到美國德州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副校長洪明奇院士擔任中醫大校長,進一步提升研究水準,更吸引多達17位中研院院士擔任專任及兼任教授。
值得一提的是,另外一間由蔡長海所創辦的亞洲大學,近幾年來異軍突起,短短不到30年就擠入全球大學前500大。
事實上,蔡長海一直想要再辦學,繼續深耕教育。他在擔任中醫大附醫院長時,當時政府鼓勵辦大學,正好台糖釋出土地,經朋友介紹看中了一塊地。不過,當時因醫院沒錢,他找朋友共同創辦台中健康暨管理學院,2005年升格為亞洲大學。
蔡長海除了高薪禮聘名師,提高教師待遇,及資助優秀學生外,現任校長是他的弟弟蔡進發(美國西北大學電機工程與電腦科學博士),特地從美國請他回來幫忙辦學。
2013年,他特地邀請到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日本著名建築大師安藤忠雄為亞洲大學打造美術館,亞大因此受到矚目。在他看來,醫學與教育都是藝術,建築物也是,而且「藝術是無聲的老師,可以帶動地方美學教育。」
本身也是藝術收藏家的蔡長海,不遺餘力投資人文建築;安藤忠雄之後,2028年,中醫大水湳校區更將迎來兩座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的作品,一座是法蘭克.蓋瑞(Frank Gehry)所設計的美術館,另一座是西班牙建築團隊RCR所設計的多功能體育館暨學生活動中心,未來,台中將有6座普立茲克獎得主所設計的建築,這是蔡長海非常引以為榮的地方。
建立生醫園區一條龍:設立衍生企業,透過技轉,回饋學校,造福病患
蔡長海不只是一位醫者、教育家,也是一位非常有遠見的醫師企業家。
在他為醫院及學校延攬大量優秀人才進來後,他認為這些人才在醫院與學校努力做研究,但不應該只是停留在發表論文的學術討論上,而是應該將研究成果移轉到市場上商品化,不僅能獲利回饋學校與醫院,招攬更多優秀人才進來,還能造福其他更多人,成為良性循環。
2016年,他開始布局教育、醫療、生醫產業一條龍模式,創辦長聖生技公司,將醫院臨床的醫療需求,透過學校的技術研發,移轉成熟技術給長聖;如今長聖擁有多項創新突破性的專利與技術,在細胞治療領域裡領先,更回饋豐厚的利潤給學校及發明者。2018年再衍生新創公司,長佳智能,致力於數位醫療;2021年再衍生新創,聖安生醫,發展抗體及外泌體新藥。
蔡長海更設立中部唯一的大學生醫園區,邀請產業進駐並與國際合作,與日本京都大學合作設立全球第13座研發中心、與NVIDIA合作設立基因體暨新藥開發研究中心,更爭取與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合作,成立「台灣數位健康研究院」,希望成為NIH在亞洲的據點,打造全球卓越有特色的生醫園區。
繼升級醫院及將學校推進全球500大,並延攬全球知名建築大師,幫台灣土地留下百年經典建築後;蔡長海說,他現在的目標是成為「諾貝爾獎的maker」,培養更多可以獲得諾貝爾獎的優秀人才,讓台灣更好。
【創生觀點】
- 蔡長海就像文藝復興時代的大師,興趣廣泛,無論是治理學校、醫院、企業,以及藝術品味,都非常有遠見。而且他做事採順勢而為,從不跟政策作對;例如,政府開辦健保,他就努力讓醫院趕緊升級為醫學中心;政府鼓勵辦大學,他就創辦亞洲大學;政府鼓勵生技產業,他就創辦長聖生技。
-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原本只是區域醫院,蔡長海先讓他升級成為醫學中心,並延攬名醫提升醫療水準;醫療本業獲利後,他就能重金聘請名師讓學校朝世界級水準邁進,形成良好循環。所以原本屬二階的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及醫學院名次殿後的中國醫藥學院,在他手上,全部都變成一階。
- 要成功一個事業,第一,領導者要有眼光,看得遠,看到你想要達到的境界,再務實地從這裡走到那裡。第二,視人才為根本,蔡長海想方設法把人才找進來,後面的事情就容易了,也容易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