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健喬信元位在內湖的辦公室,映入眼簾的是公司併購版圖、大事記及價值主張,天花板則懸掛著董事長林智暉親自撰寫的標語——「膽大心細、只問耕耘」、「一箴言三要素五落實」、「決戰在國際,決勝在工廠」,處處提醒同仁要謹記公司的核心價值和管理準則。
從1980年成立至今,健喬信元歷經了一連串的併購,從一家小型藥品貿易商轉型為涵蓋代理、製造、代工及研發在內的全方位藥廠,但成立前40年的健喬信元似乎長期處於投資與打底的階段,直到最近幾年才迎來營運的大爆發。本身是圍棋高手的林智暉到底在做什麼樣長期的布局?他做了哪些事情讓健喬信元脫胎換骨?下個階段他想把公司帶到何種境界?
從藥廠業務變成貿易商老闆
林智暉畢業於台北醫學大學藥劑系,在外商做了40個月的業務,他自知不是當業務的料,很早就與朋友一起經營藥品進口貿易的生意,後來認識健喬企業經營團隊,原股東希望公司獨立,他因緣際會被選為健喬董事長,30歲就當起老闆。
經歷十年的打拼,健喬信元營運步入軌道,並已持續獲利,這時他發現國際間正掀起中小型藥廠被併購的風潮,代理權隨時可能易主,他心想如果有一天代理藥廠被併購,過去的努力有可能瞬間化為幻影,「如果要永續經營,勢必要自建藥廠」。
1992年機會來了,當時代理龍角散等藥品的信元藥廠,因第二代無意接手,在外頭尋找買家,林智暉勇敢跨出併購的第一步,雖然藥界普遍不看好,但他對整體趨勢成竹在胸,出手毫不遲疑。果不其然,當時很多的代理商如今都不復存在,台灣的製藥業則如雨後春筍般出現,證明他的眼光精準無誤。
從貿易商跨足製造廠之後,公司的營收主力也從代理業務轉向製造。林智暉表示,當時健喬開始獲利,因此得以扶持信元廠,後來雖然代理業務營收一直下滑,所幸信元廠併購進來後,製造營收剛好補足這塊缺口,讓公司得以步上健康的成長軌道。
展開一連串併購
「有工廠為後盾,才有營業的開發;再怎麼會做生意,如果沒有工廠都沒輒,」林智暉道出了自己出手併購藥廠的原因。事實上,Covid-19爆發以後,這幾年國際藥品市場動輒缺貨,包括原廠及國內藥品都受到衝擊,但健喬信元完全不受缺貨的影響,就是因為掌握自有產能、且管理得宜所致。
2005年之後,健喬信元加速展開一連串的併購,陸續取得德國百靈佳(Boehringer)藥廠、美國禮來(Eli Lilly)藥廠、瑞士諾華(Novartis)等跨國大藥業公司的台灣藥廠,後續又接連收購健康化學製藥、優良化學製藥、七星化學、景德、瑞安大藥廠等國內藥廠,自此建構成一個涵蓋學名藥、品牌藥及新藥,深耕呼吸道、心血管、荷爾蒙、泌尿道、癌症等五大產品領域的製藥集團。
經歷這十幾個併購案,是否有展現預期效益?林智暉認為,這些併購案幾乎都是「短空長多」,除了七星以外,其他都很成功,十個併購案有九個都有好結果。
舉例來說,2017年併購景德時,景德開價1.8億元,最後以1.2億元成交,但花了一年半就回本了;再以瑞安為例,2019年收購瑞安時虧損2,000萬元,但2020年就開始獲利,2021年起每年可賺進5,000萬元,顯示併購效益都有逐步展現。
投資人才與設備不手軟
許多人不禁好奇,從1992年第一樁併購案,一直到2005年才又出手,這中間的10多年,健喬信元究竟在做什麼?林智暉的答案是:一直在投資——投資於人才、設備與藥品開發。
他在1998年毅然決然建立自有團隊,當年公司年營收約4,000-5,000萬元,獲利1,000餘萬元,但他投入1,000萬元建立銷售團隊,導致營業費用大增,當年只賺數十萬元;但這樣的堅持,讓他培養出國內數一數二的藥品銷售團隊,成為公司無可取代的資產。
「我不想一年只賺1,000萬-2,000萬元,希望有一年可以賺到上億、甚至好幾億元,」他在心中立下鴻鵠之志。
除了大手筆培養銷售團隊,健喬信元採購儀器也是毫不手軟。舉例來說,2002-2003年為了建置鼻噴劑的生產線,參考美國FDA guide採購儀器,光購買儀器就花了1,000多萬元,直到現在健喬信元仍是國內唯一具有HFA MDI(氫氟烷定量噴霧吸入劑)技術平台的製造廠;而且隨著國外主要競爭對手自2023年後面臨斷貨危機,健喬信元的鼻噴劑也從全球第三躍居龍頭,每年銷量從30萬-40萬支增為100萬支。
健喬信元的產品線看似多元,但其實有一個共同點——都是具有相當門檻的利基型產品,林智暉直言,「我都是挑最難的產品在做」。
邁向10億美元營收俱樂部
林智暉雖是業務出身,但他相當看重技術與工廠,因為他深信「決戰國際就要決勝工廠」。儘管從1990年代就不斷投資,但併購與工廠建設的效益,直到最近幾年才明顯展現出來,「2019年前每年賺4,700萬元,2020年起每季賺4,700萬元,2023年起每月賺4,700萬元,」這些數字充分說明了健喬信元的營運已進入成長爆發期。
健喬信元2023年合併營收達51.40億,已是台灣頗具規模的製藥集團,下一個願景為何?林智暉表示,希望健喬信元能夠成為區域大型製藥集團,第一個階段的目標是2026年達到年營收100億元,下個階段則是要在2030年挑戰10億美元的目標,屆時將可在全球學名藥廠中排名前20名。
要實現此一願景,人才與產品仍是兩大關鍵。他一方面大量聘用曾任外商總經理的高階經理人,為永續傳承與接班預作準備,另一方面主動搜尋市場上的潛力產品,希望每3年投資1億元,透過併購的方式加速成長。
【創生觀點】懂得作夢與劃大餅 才能挑戰更高目標
- 健喬信元董事長林智暉從創業之初,就不甘只是度小月,而有相當的理想性與企圖心,但光靠自我成長,不管是技術、法規、資金、人才都面臨種種挑戰;1990年代希望透過併購來加速升級,併購信元後原本希望跨出大步,無奈產業環境仍有諸多限制,導致有志難伸。現在的製藥業相當活絡,不可同日而語,不僅資本市場發達,可運用資源也更多,現在公司處在一個節骨眼上,要抓住大環境的機會,就要思考接下來用什麼方式成長?該怎麼布局?要畫出怎樣的藍圖?
- 健喬信元已經設定新台幣100億元、10億美元的兩階段營收目標,以現有的MDI技術、產品架構與製造基礎來看,達成目標的機會很大。台灣企業通常都是透過自我成長的右腳,如何把一個產業從1變10、從10變100,如果要創造更大的成長動能,恐怕不能只靠原有團隊,健喬信元已有相當併購經驗,可以師法保瑞連續併購的模式,藉此快速累積人才資本,但要吸引這些人才,一定要嘗試作夢和劃大餅,如果目標只有10億美元,那就只能找到10億美元的人才,但如果向上看到20億美元、甚至100億美元,自然看到的人才也就不同。
- 健喬信元如果要繼續併購與投資,現有資金恐會力有未逮,可考慮在關鍵時刻找一位富哥哥幫助,但最好能建立一個共同投資的架構,例如成立合資公司,藉此兼顧原始股東及新投資者的權益,一方面不用擔心新投資人分享這麼多年來的投資成果,一方面在最後一哩路可以幫忙攻城掠地、共同發光發熱。現在生技醫療業剛好是風口,大公司都要尋求多角化經營,或許可以一起搭上順風車。
「有工廠為後盾,才有營業的開發。」
——健喬信元董事長林智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