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懂總體經濟,不只有助於投資理財,更和你的工作業務、經營決策、民生消費息息相關;不懂經濟真的很吃虧,你可能完全聽不懂財經新聞,但這些訊息其實與你的工作生活密切相關。你可能上班了幾年,卻還是財經菜鳥,老闆要你做簡報、做業務規劃,你常常提不出像樣的見解,如果你也有這些問題,那麼就讓《孫主任的經濟筆記》來幫助你。
漲價是一般民眾對於總體經濟環境變動最直接有感的事,特別在2020 年COVID-19 疫情席捲全球後,許多國家央行印鈔救市,貨幣寬鬆幾乎已成大部分國家常態。在這段期間,台灣也是,不但股價漲,房地產價格也節節上升,是否會帶動通貨膨脹,成為不少人擔心的問題。
一般人可能認為,物價上漲就代表通貨膨脹,反之就稱為通貨緊縮,但其實這些名詞在經濟學上有明確定義,儘管概念上有相似或相關之處,卻不能直接劃上等號。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必須有以下三個限定條件。
1. 範圍廣
如果只是因為某樣東西漲價或降價,造成物價的短暫波動,這不能稱為通貨膨脹。例如在颱風季,因為蔬菜供應量減少,有一陣子的菜價會明顯上漲;或是像2020 上半年油價大跌,因此相對使得2021 年初的油價「看起來」漲幅很大,但其他商品的價格漲幅並不明顯。由於不是所有東西都漲價,範圍不夠廣,還不符合通貨膨脹的定義。
2. 時間長
菜價常在颱風過境之後上漲約兩個星期,等到蔬菜長出來又能如常供應時,價格就跌回正常範圍;有時候風調雨順,蔬菜、水果產量較多,供需一時失調,也會造成價格短暫下跌。這種短期的價格漲跌只是市場供需調整,也不能稱為通貨膨脹。一般而言,足夠長的時間意味著一季或兩季以上,物價漲勢或跌勢看起來不可能回頭了,才符合這個條件。
3. 幅度大
在美國,通常物價漲跌超過2%,政府會開始留意,這樣的幅度才符合通貨膨脹定義。如果只有0.5%或1%的漲跌,都被視為物價的正常波動,並不符合通貨膨脹的標準。
除了上述三項條件外,還必須了解「物價」究竟指的是哪些物品的價格?通貨膨脹並不是單純使用一般消費者物價去判斷,而是以「核心物價」做為基準,也就是剔除最容易受到季節因素或偶發事件影響的類別,例如能源和食物價格之後,其他一般家庭購買的消費性商品及服務的價格波動走勢。央行以此做為計算通貨膨脹的物價指標,以避免受到氣候或政治等不穩定因素影響。
對於經濟成長來說,通貨緊縮幾乎有百害而無一利,各國央行把它當毒蛇猛獸;反觀通貨膨脹則是另一種循環,只要不是惡性通貨膨脹,有時通膨反而是促進經濟成長的方式。
- 本文節錄自《孫主任的經濟筆記》,由天下雜誌出版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