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是「剩者為王」時代,你要活得比客戶更久,客戶才更信任你!

文 /
台灣產業創生平台

10月22日晚間,今年第四季共好成長企業家聯誼餐會在台北表演藝術中心舉辦,北部連日的豪大雨,阻擋不了董總們交流的熱情,也有人專程從中南部北上參加。

由台灣產業創生平台所舉辦的共好成長企業家聯誼餐會,以閉門會議及限定董總們參加的舉辦方式,自2022年開辦以來,已經成為全台各地企業董事長及總經理相當重視的交流聯誼餐會。

每場共好餐會,我們除了固定邀請一位業界典範企業家分享寶貴的實戰經驗外,透過聚會,日理萬機的董總們得以暫時放下經營壓力,在杯觥交錯的輕鬆氛圍下,把握難得機會,展開經營心得交流,更是參加企業共好餐會的重要收穫。

就如同平台創辦人黃日燦在這場共好餐會致詞時指出,共好餐會的特色就是「無時無刻都可以交流談話」,希望大家都能享受這樣輕鬆的氛圍與交流彼此的經驗,讓台灣更好,也讓我們每個人都更好。

黃日燦指出,這幾年,台灣產業創生平台一直在協助成熟企業升級轉型、脫胎換骨;五、六年前,大家對整個世局的緊迫感還沒那麼強烈,但這幾年,很多企業也越來越感受到外在變化的壓力。從產業創生平台的角度,我們就是要喚起這份「急迫感」,同時把急迫感落實成具體成果,如今平台已經協助了好幾家企業,相信台灣還有更多優秀的企業可以一起努力。

此次共好餐會,我們特地邀請到時碩工業總裁黃亞興,以「崇本務實、找回初心、師法自然」為題,分享他如何帶領時碩工業在升級轉型、供應鏈韌性與全球布局上,再造新局。

經營盲點:身為領導者,你也掉入「熟練的無能」陷阱嗎?

2000年成立的時碩,主要營業項目是以精密金屬材料成型或是精密機械加工零組件,應用於汽車安全系統、燃油傳動、新能源車、工業儀錶、半導體設備、AI伺服器水冷系統、高階自行車、航太產業及醫療器械設備等全球利基市場。

念會計出身的黃亞興,48歲才出來創辦時碩,之前在外商公司擔任主管,他是如何在傳產業做出年營收近50億元的成績單?

在演講開始前,黃亞興事先發給每人一個信封袋,並在信封裡面準備了一個很簡單的算術題,請大家試試自己的心算能力。

為什麼他要拿這麼簡單的算術考大家?黃亞興反問,有多少人承認自己答錯?承認被騙?其實,這就是他接下來想說的一件事,「熟練的無能」。

透過這個小測驗,他想跟大家說一個道理;「很多時候,我們以為最理所當然、最不用再驗證的事情,反而是我們最容易犯錯的地方。而身為主管、身為決策者,我們也常常掉進這個盲點裡。」

原本在外商公司擔任主管,1981年參與創立致伸科技,作為創始股東之一的黃亞興,在賺到一桶金之後,選擇離開電子業,轉進傳產領域。

一路走來,他看著台灣產業的演變,從70年代,外商公司進駐台灣,培養了一批有語言能力、有國際觀、有策略思維的年輕人才;80年代,這批人自己出來創業,帶動電子與科技產業快速起飛;九○年代,資本市場開始成熟,台灣企業也開始赴中國投資。

在那個階段,從外商出來的人,普遍有幾個共同特質:語言能力、策略思考、企圖心、組織規劃能力。而相對地,很多傳統產業的老闆,大多數是技術出身,專注在工藝、在製程本身,對於市場的結構、資本市場的運作、國際客戶的語言跟節奏,並不是他們強項。這也導致傳統產業在規模、體質與世代交棒上,普遍很難長大。

黃亞興指出,台灣表面上看起來風平浪靜、產業繁華,但私底下,很多傳統產業其實在慢慢凋零,包括工具機、自行車、螺絲等產業;這不是今天才發生的,而是整體產業結構的問題。

台灣的電子業越來越強,但還是需要一個穩固的基礎工業生態去支撐。所以他創立時碩的初心,就是希望把外商與電子業累積下來的經驗,帶進傳產,用新的做法把傳產撐起來。

尤其,傳產跟電子業的經營方式有很大的不同。電子業的大老闆往往沒有時間「搏感情」,因為事情推進得太快;但在傳統產業,你必須懂得用心交心,學會和人相處;去理解合作夥伴、下屬真正的顧慮是什麼?願不願意一起做?敢不敢一起做?

時碩經營心法一:主管把自己當成「平台」,而不是「中心」

所謂「搏腕」,其實就是關係、信任、願意一起扛風險的默契。黃亞興當時也是從零開始學習這件事情,邊做邊想:要怎麼樣能夠永續持久的發展?

他以企業最重要的四個構面:文化、策略、組織、人才,分享他對時碩的經營想法。首先,在企業文化方面,他真正希望做到的是三件事:求真、求新、求變。

求真,就是把事實和問題攤開來、講清楚;求新和求變,則是在問題攤開後,試著用創新的做事方式帶來改變。當老闆真的這樣做,員工才會相信你是「玩真的」。

過去,傳統產業長久以來都是「老闆最大,老闆說了算」,所以組織改變並不容易。但如果你願意把自己從「中心」的位置摘下來,把自己當成一個「平台」,事情就開始不一樣了。

當年黃亞興從外商轉到傳產,沒有工程背景,也沒有技術專長,甚至一開始台語都講不好,但他不怕向員工承認犯錯,反而常常很坦白地告訴他們:我跟大家一樣,是平凡人。他也常在公司承認錯誤,直接跟同事說:「我就是平凡人,我可能會錯。問題是,下一步我們怎麼做?」

他舉例,大家都知道,中國大陸的電動車市場是個殺戮戰場。但時碩跟很多傳統台商不一樣,選擇在地化深耕。時碩在中國服務的,不只是海外客戶,也有在地客戶,包括比亞迪等本地車廠。

黃亞興說,在中國充滿「狼性競爭」社會氛圍下,要管理團隊、留下人才,不能只是給薪水,而是要讓這些副總、總經理、工程師都感覺到他們有舞台、有尊嚴、有機會表現。很多企業主會為了節省開支,不願意雇用當地人才。但如果你只靠老闆一己之力、一天 24 小時在拚,那是撐不久的。

時碩做的是搭一個「大平台」,用公司的核心技術與基礎設施,去連結這些中小型夥伴,讓他們透過訂單合作、能力互補,共生共榮共享,變成共同成長的事業夥伴。

透過這種「場中場」的結構讓時碩成為像一間百貨公司一樣的服務供應商。合作夥伴在領域上各自專精,「魚幫水、水幫魚」,對外,既能滿足國際級大客戶對品質、效率與一致性的要求;對內,讓技術合作夥伴不只是收錢辦事,而是並肩作戰的戰友。

2019 年是時碩一個很關鍵的時間點。當時中美貿易衝突開始升高,中國的汽車產業也在轉型,很多台商選擇撤離。但時碩反倒在無錫加碼擴建新廠,在西安等其他據點持續投入。

辛苦撐過三年疫情後,時碩在無錫和西安的據點繼續成長,外界覺得不可思議,其實還是回到兩個字:組織。如何善用人才、善用系統,發揮最大效益。

時碩經營心法二:把客人服務到「懶得自己動手做」的時候,就是機會點

除了團隊領導,企業成長的另一個面向,是「策略」。

黃亞興指出,在電子業,成功的關鍵在於找到自己的利基市場,鎖定市場中的關鍵客戶,理解他們真正的痛點,然後提出一套完整的解決方案。鴻海當年就是乾脆直接搬到客戶旁邊租一間辦公室,跟客戶說:「你專心做生意就好,所有麻煩交給我。我幫你處理。」黃亞興說,當你把客人服務到「懶得自己動手做」的時候,那就是你的機會點。

時碩在2000 年成立,之所以能在短短兩三年內就打入全球安全氣囊供應鏈這個高度保守、門檻極高的領域,靠的正是「堅持不懈」加上整合能力。

時碩結合中鋼的特殊輕量高潔淨度鋼材研發,搭配在地鍛造廠的高工藝技術,把材料、鍛造、加工、品質要求、用工程主張,包裝成一個具附加價值的完整解決方案,再提供給客戶。這其實就是電子業的方法,黃亞興把它搬到傳產來執行。

透過「做專、做精、做強」,當你在市場裡面跟全球一線客戶長期合作,不斷強化技術、建立口碑,成為業界公認的合作夥伴時,你的口碑就會慢慢起來。第二、第三層客戶也會開始認識你,訂單也會自己找上門。這就是「系統化」與「國際化」的價值。

尤其是在面對國際大廠的時候,怎麼讓我們的系統、我們的資料、我們的溝通流程,可以快速、無縫地跟客戶接起來,讓客戶覺得沒有落差,覺得我們是可以即插即用的夥伴。時碩在系統上投入很多,包括 ERP、PLM、品質系統、製程追溯等等,讓傳統產業也用科技的方式管理,而不是只靠老師傅的經驗。

時碩經營心法三:組織要變大,先從變小開始,打造阿米巴式團隊結構

黃亞興常用 C、S、O、P (文化、策略、組織、人才)來講時碩的文化。他表示,企業最終的目的當然是要賺錢;策略上,時碩拓展多元的利基市場,提供全方位、一站式的價值服務,去強化核心客戶的黏著度。

組織上,時碩打造的是一個授權、扁平、以客戶為中心的「阿米巴式」團隊結構。人才上,時碩不只是「用人」,而是「養人」,希望培養可用之才,也希望把共享的果實變成大家的成就。

例如,時碩把大組織拆成一個一個可運作的小單位,每一個單位都像一個小型事業體,清楚知道投入、產出、目標、責任,然後彼此之間串成一個系統。

當組織扁平化,就可以把「分工合作」變成「合作分工」,從整體的目標往回定流程,從源頭把問題解決,讓每一個小單位直接緊扣著客戶。

黃亞興用簡單的數學來解釋。如果把組織的整體競爭力看成 0 到 100 分,基層也許是 60 分,中階主管是 80 分,高階主管是 90 分。要把高階主管從 90 提到 95 分很難;可是如果你能讓 80 個基層員工每個人都進步 5 分,整體戰力的提升是非常可觀的。

從五項修練、學習型組織、系統思考、文化、人才、扁平化。黃亞興說,他所分享的這些觀念說穿了,其實都是「人性」。

尤其,在今天的環境裡,少子化、供應鏈重組、地緣政治風險,各式各樣的挑戰同時發生。企業能不能活下去,不再只是看規模大小,而是靠人才。這個組織的文化氛圍能不能讓人願意留下來,領導能否得人心,激勵員工進步,讓人人都有創造價值的空間。

例如,時碩談轉型時,會讓團隊自己去定義四個問題:策略是什麼?路徑是什麼?行動是什麼?指標是什麼?讓大家輪流上台分享,用公開透明的方式激勵大家,讓大家參與,而不是只有高層在想,其他人都在等老闆下指令。

另外,他們在工廠裡也設了很多看板,這些看板不是貼給老闆看的,而是貼給員工們看。告訴大家你在做什麼,別的單位看到你在做什麼,大家互相學習,共同掌握資訊,創造綜效。

時碩也常常要求團隊看報表,讓第一線的團隊知道自己「投入了什麼、產出了什麼」,一個月看不懂沒關係,兩個月開始比較,三個月以後,大家已經會開始看趨勢,開始在意數字。當他知道他的單位盈不盈利、效率好不好,且與他的績效息息相關時,他就會跳脫員工的角度,開始用企業家的高度去思考,並開始懂得承擔責任。

時碩經營目標:成為核心客戶心目中最可靠的「忠實的老二」

黃亞興表示,今年他花了很多時間跟公司團隊上課,因為他認為做生意不再只是「看到客人有生意就去接」,而是要先弄清楚這個生意的未來趨勢在哪裡?我們應該具備什麼樣的能力?我們要怎麼樣迭代,避免自己落後?

「我們的目標,是成為核心客戶心目中最可靠的『忠實的老二』,」黃亞興說,換言之,就是我們幫你賺錢,我們是你最信任、最可以倚賴的夥伴。時碩希望在傳統產業這個領域,做出一個世界級的平台,做到「一站式需求,我們全包」。

他更表示,未來是「剩者為王」時代,你要活得比客戶久,客戶才會真正信任你;你必須在全球的利基市場裡,提供多元的一站式服務能力,同時必須有科技能力,能夠帶著夥伴一起持續創新、一起打群架,才能成為產業的帶頭者;更要懂得跨國經營並發揮在地優勢,才能在全世界任何地方都站得起來。

黃亞興精彩誠摯的經營心得分享,讓在場與會者都深有所獲,現場發問請教者相當熱烈。黃日燦表示,黃亞興令人佩服的地方就是讓公司從「不怎麼樣」變成「非常怎麼樣」;變得想進這間公司,你「不怎麼樣」都不行!

但他也在結尾時提出,對老闆來說,常常是「知難行易」,也就是一旦老闆認為應該做什麼,就會推著公司去做;可是對老闆以外的人,卻常常是「知易行難」,因為員工都聽過、都懂,但真的要做到很不容易,尤其黃亞興同時經營四個完全不同的產業,還要做到中外並行,就更不容易。

黃日燦說,他曾對黃亞興說,你跟我兩個人一起出海坐郵輪一個月,把手機放在公司,看公司會變成怎樣?他建議每一位老闆都應該試試,把自己抽離一段時間,看看組織能不能依舊運轉得很好。

更多文章

企業領袖一致認為,領導者的心態,才是打造無限賽局的關鍵

台灣產業創生平台於9月26日所舉辦的年度盛會──「2025年台灣企業升級轉型論壇:...

黃日燦:企業別只顧眼前,超前部署,邁向無限賽道

9月26日,台灣產業創生平台於台北晶華酒店舉辦的「2025年台灣企業升級轉型論壇:...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