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併購與學游泳一樣,要下水才學會

文 /
台灣產業創生平台

由「併購大師」黃日燦親自講授,台灣產業創生平台所開設的「企業併購課程大師專班」,自2023年開辦以來,已經成為許多企業領導者及接班者相當重視的課程。

併購班一年僅開課一到兩次,每次僅招收約30位學員,同時限定企業資格的高階閉門課程,至今已經累計150位學員;這些學員來自四面八方,從傳產、科技、生技醫療等各行各業,甚至有人專程從國外來台上課,為什麼企業會如此重視這堂併購課?

10月下旬剛剛結業的最新一期專班,許多學員分享他們報名動機;有人未來計畫做併購,希望來吸收知識,學習如何善用周邊資源;也有不少學員已經有併購經驗,在過程中認知到經驗與知識不足,希望補足對併購的認識;更有學員拜 AI 所賜,企業成長大爆發,不僅海外生產基地擴張,也希望透過併購更順利跨出下一步。

換言之,不少企業領悟到無法倚賴傳統經營方式來拓展腳步;尤其近年來大環境變化太快,如何尋求外部資源及擴大經營,持續站穩腳步,成為企業重要課題。

此外,即使有併購經驗的學員也表示,思考的許多盲點,希望上併購課補足對其認知的不足,並透過更多實際併購案例的了解,未來可以更精準判斷風險,不要成為小白兔。也有學員表示,單打獨鬥多年,沒想到這幾年被別人企圖併購三、四次;好奇對方是如何計算併購價格的?希望併購大師啟蒙。

面對學員來自各行各業所碰到的不同挑戰,黃日燦上課前開宗明義指出,這次上課的學員實戰經驗很多,嘗試過併購與完全沒有嘗試過是完全不一樣的體會;換言之,學併購就跟學游泳一樣,如果上了一百堂課卻沒有下水經驗,下了水還是會嗆到,別人的經驗你也是聽了一頭霧水。

台灣企業目前的升級轉型挑戰:從Cost Down到Value Up

為期兩天的課程中,黃日燦帶領學員們首先深入探討,台灣企業目前面對的升級挑戰在哪裡:

黃日燦指出,台灣每 7 到 10 年就會轉型一次。台灣企業在過去二十幾年來因為有中國大陸,所以規模變大,技術基礎能量也更好,國際分工關係也更堅強;壞處是我們教會了很棒的學生。本來以為對方三、四十年才學會,但是同文同種,對方二十年就學會,並建立紅色供應鏈,一夕之間,從台商供應鏈變成紅色供應鏈。

他指出,如今雖然台商規模變大,力量比以前強,但要想辦法轉型,將注意力從在意成本變成在意價值,才能克服紅色供應鏈帶來的挑戰,而不是根據短期現象的變化去做中長期的計畫。

換言之,現在全世界都需要另外一條供應鏈,未來十年如果沒有利用現在天時、地利、人和(老美要你這樣做,老中逼你這樣做)的難得機會,去建構新的供應鏈,就不要怪別人追上。

黃日燦表示,美國現在的亂象就是沒有中產階級,美國1980年以前什麼都有,卻在 40 年前放棄製造業,但美國還是會拼出場面來。台灣曾經有一度變成這樣,還好製造業又回來了,所以現在薪資上漲,員工跳槽也不怕,因為還有別的工作可以做。紅色供應鏈已經是台灣企業現今丟不掉的挑戰,還好科技發達可以遠距管理,但是將來企業還是要重視跨國經營、跨文化相處及HR等經營能力;企業想要在3到5年內變成不可取代或是強化競爭力,就要去思考如何value up。

打破併購迷思:買強不買弱,從「買資產」到「買能力」

在正式進入課程後,黃日燦首先讓學員了解究竟併購是什麼交易?

所謂併購,應該是發揮綜效、截長補短、靠外力比較快、成功率比較高,因為它已經成形了;按照這個思路應該是買好的公司,但是台灣企業習慣要去買便宜的公司。最穩的方法應該是去買比你好的公司才會升級,不管他賺不賺錢;愈往下風險也越高,買了比不買更糟糕。

他指出:「你最該買的公司不超過5個,最好每天晨昏定省去看它們有沒有變化,它的弱點才是你的機會;只要它的弱點是短期的,例如政治因素等,等它摔跤的時候你去拉它,這時候最好,因為它可能一兩季之後就爬起來了。」

黃日燦表示,台灣人相信自有資金,但通常本業不錯卻很忙的時候才有自有資金;問題是,當你很忙時,不會想到去做併購,通常都是等到有空的時候,才去看有沒有機會,但是很多國外企業平常就有專門的人就注意哪裡有併購機會。

至於什麼併購案最好?黃日燦認為,沒有什麼併購案最好,符合你的需求就好,也就是「你丟我撿,各取所需。」

併購談判沒有劇本:首要目標是,我要買他要賣,其他都是次要

兩天的併購課程,黃日燦帶領大家從正確認識併購開始,再進入併購策略及交易實務。透過併購大師親身經歷,精彩絕倫的國內外併購案例及實例,讓學員理解併購交易的特質及私房心法,也讓學員大呼過癮,因為黃日燦幽默風趣、獨樹一格授課方式,讓上課成為一種享受。

尤其是在第二天的企業併購實例解析時,「假如你是他,在那一天的情況你跟他一樣,你會做什麼決定?你用你的思維去做會比他高明嗎?你會想他沒想到嗎?」這是黃日燦在解析併購案例的要領時,一個很重要的訓練。

他指出,把併購案例從頭開始想,你要從起點能夠跟著他往前走,你才會有同理心;如果只是根據結果去評論,幫助有限。

此外,從起點想完後,更要再從終點往回看,去思考你的後見之明是什麼;如果重來一次,你是否有不一樣的想法;「把每個案例都像炒米粉一樣炒來炒去,你的功力就會大增,但是大部分人都沒有這樣做。」

企業應隨時維持一份「潛在併購名單」,長期追蹤

黃日燦強調:「併購最難的不是財務,而是人性。」每一個企業家的性格,都反映在併購手法中:有人注重關係、穩健收購;有人強勢出手、爭取主導權;「併購沒有對錯,只有風格。」

最後,他建議,企業應隨時維持一份「潛在併購名單」,並長期追蹤;「要天天看著它,像晨課一樣觀察,你才知道何時出手。」

更多文章

未來是「剩者為王」時代,你要活得比客戶更久,客戶才更信任你!

10月22日晚間,今年第四季共好成長企業家聯誼餐會在台北表演藝術中心舉辦,北部連日的豪大雨,...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