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對抗局勢下 台灣科技業應勇於投資未來競爭力(下)

文 /
台灣產業創生平台

近幾年來,美中對抗的議題甚囂塵上。拜登政府在8月剛通過《晶片與科學法案》,未來10年將投資280億美元設立「美國晶片基金」,鼓勵業者在美國建立高端晶片的製造與封裝工廠,台積電12月初在亞利桑那舉辦移機典禮時,也宣布投資金額將從120億美元增加到400億美元;中國政府不甘示弱,宣布未來5年將投資1兆人民幣(約140億美元)扶持半導體產業。半導體業只是一個前哨戰,美中在科技競爭的角力顯然已經愈演愈烈。

台灣產業創生平台特別邀請到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副總裁Evan A. Feigenbaum,擔任本次Future Calls系列活動的講者,以「美中策略競爭對台灣科技業的意義」(What US-China Strategic Competition Means for Taiwan's Technology Buildout)為主題進行線上分享,並由活水社企投資開發共同創辦人暨董事長鄭志凱主持。

Feigenbaum是史丹佛大學中國政策博士,過去25年來長期關注美中關係,曾在政府部門、私人企業、非營利組織與大學任職,在小布希政府曾擔任過負責南亞事務的副助理國務卿。在本次的主講中,他分三大部分闡述美中關係為何在過去5~7年發生如此劇烈的變化、美國的決策階層如何使用行政與監管工具以對抗中國、台灣的機會與挑戰等三大部分,有相當精闢且精彩的觀點。以下為內容摘要整理的下篇。

掌握信任優勢 台灣應積極投資未來10年新興產業

信任是商業與財經領域很關鍵的要素,現階段美國與全世界對於中國的數據、知識、產品都缺乏足夠信任,例如在生命科學或製藥領域來說,中國無疑有龐大的規模,但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不時發現中國有數據造假的問題,中國即便有大量的數據基礎,但品質偏低,美國對其數據普遍缺乏信賴感,這是一個嚴重的問題。

整體來說,美中的科技對抗局面,會讓美國對「中國製造」的標籤失去信任感,這對台灣不失為一個契機,不僅是以硬體為主的傳統領域得利,包括軟體、軟硬整合的領域也有機會受惠。

台灣市場雖然很小,但可參考愛沙尼亞的案例:兩者都是小型經濟體,同樣以高科技為核心,鄰近都有市場規模龐大的大型經濟體,愛沙尼亞能在網路科技佔有一席之地,台灣在各國日益重視國安與信任的趨勢下,也可結合科技優勢與高品質數據,善用鄰近的中國、印度等大市場的規模,打造成為具有競爭力、值得信賴的數據中心。

另外,以色列的一些作法也值得台灣學習。以色列也是一個小國,人口甚至不到台灣的2,300萬,但透過政府的力量,將產業、大學、新創、創投全都集中到一個地方,形成一個生態系統,讓新創企業更容易接觸到大公司及資金。

對台灣來說,有些競爭是屬於現在的,有些則是屬於未來的,台灣政府不應只專注於對現有經濟數據有幫助的產業,像是半導體,更要投資10年後的未來新興產業,包括人工智慧、數據、生技、量子電腦、資安等領域,積極培養相關人才並建立生態系統。

台灣面臨挑戰:新興人才 市場規模 軟硬整合 新創能量

面對未來的競爭,眼前台灣仍有不少挑戰亟待突破。

第一,台灣必須擴大和重新關注科學、科技、工程與數學(STEM)的人才庫,不要過度投資在電子、機械工程等傳統領域,應強化在數據科學、電腦科學、資訊科學、生物科技等領域的人力資本。

第二,台灣的市場規模仍是一大問題,台灣只有2,300萬餘人,但中國有14億人口,如果只是聚焦於有限的國內市場與生態系統,很難去擴大產業規模及商業模式。

第三,跳脫硬體為主的生態系統,轉型為軟硬整合。以大疆科技DJI為例,其之所以能夠成為市場領導者,不僅因為其具備彈性生產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結合AI、電腦視覺等軟體技術,充分發揮軟硬整合的優勢。過去美國有許多AI技術都來自中國,但在國安議題下,台灣有機會取而代之,扮演AI技術設計或製造的角色。

另一方面,現在各國都在關注新創企業,但台灣顯然並未扶植出像是歐洲或其他國家的新創平台。根據資誠(PwC)幾年前發佈的《2019台灣新創生態圈大調查》,台灣新創公司相當不成比例地鎖定國內市場,在人才與資源投注上都是如此。

該調查發現,60%新創企業沒有聘用或培養國際人才,54%尚未接觸過任何海外市場,僅有30%新創企業開始評估開發海外市場。如果想在台灣成立一個機器人研發中心,即便擁有技術優勢及毀壞性、突破性的點子,也沒有台灣籍或外國籍的國際營運人才,能幫助公司在台灣以外的市場發揮優勢、大展拳腳,這是眼前相當急迫的問題。

喜歡台灣不代表信任台灣

截至目前為止,北京方面並無實質政策的改弦易轍,但美國有個特別的現象,不管是共和黨、民主黨,政界都很討厭中國,商界卻喜歡中國,甚至繼續投資;科技公司則是處於一個斷裂的情況,有些公司喜歡中國,有些公司討厭中國,但大家都不會高調鼓吹減少與中國的對抗關係,只能低調躲在桌子底下做自己的生意。

究竟美國對台灣的信任程度如何?美國很多人都喜歡台灣,美國國會議員也喜歡去台灣,但不妨問一個問題:為何美國與台灣不進行雙邊自由貿易協定的談判?這是台灣政府現在最優先的經濟事項。答案是台灣的法律和監管框架中,仍有太多的反競爭行為,美國貿易談判代表都認為與台灣談判貿易協議並非易事,因此「喜歡」與「信任」之間不宜混為一談。

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訪台的確具備某種象徵性意義,但美國與台灣之間的核心議題在於如何創造更多綜效,現階段要在軍事合作以外建立更深的夥伴關係,雙方的信任程度仍顯不足。台灣與美國之間所要的信任,不只是對台灣民主價值的信任,或者台灣比中國對美國更友善的這種信任,而是要能真正在經貿事務上相互整合的信任,雙方的政府、業界與民眾各自都還有不少努力空間。

更多文章

全方位數位轉型教戰手冊

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慧(AI)、元宇宙……大家都在談「數位轉型」,...

AI先行者的追夢旅程

身為現代AI發展歷程中的女性先行者、佈道者與良心,史丹福大學教授李飛飛親筆撰寫的《...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